老人的眼里闪着光,像是在回忆美好的往事:“那时候我天天穿着青衣,在草原上等他。马帮的人路过这里,我就问他们有没有见过我丈夫,他们都说见过,说他很好,让我放心。后来,他真的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包茶叶,说这是从雅安带来的,要和我一起喝。”
我坐在火塘边,喝着酥油茶,听老人讲她和丈夫的故事。青衣在火塘的光里泛着柔和的光,衣襟上的山茶绣纹和格桑花补丁,似乎也在静静地听着。达瓦说,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把那件青衣收了起来,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拿出来穿 ——“我母亲说,那件青衣是她和父亲爱情的见证,也是古道的见证。现在古道虽然没人走了,但衣裳还在,故事还在,就像父亲还在我们身边一样。”
傍晚时分,达瓦带着我们去草原上看日落。夕阳把草原染成了金黄色,牦牛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的雪山也变成了金色。我穿着青衣,站在草原上,风从草原上吹过来,掀起我的裙摆,与草原上的经幡一起飘动。扎西指着远处的天空说:“等会儿天黑了,草原上的星星会特别亮 —— 以前马帮的人在草原上赶路,都是靠星星辨别方向。我爷爷说,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一个走古道的人,他们虽然离开了,却变成星星,守护着后来的人。”
天黑后,草原上的星星果然亮得惊人,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天空,像撒了一把碎钻。我们坐在草原上,围着篝火,达瓦弹着六弦琴,唱着藏语歌谣。我看着星空,忽然想起了祖母,想起了陈老的母亲,想起了卓玛的姐姐,想起了所有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人 —— 他们或许都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星空下静静地看着这条古道,看着像我一样沿着古道前行的人。
我轻轻抚摸着青衣的衣襟,仿佛在与那些逝去的人对话。“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我在心里默默说,“我会找到祖父留下的痕迹,也会把你们的故事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条古道上,曾有那么多穿着青衣的人,用脚步丈量着山海,用坚韧书写着传奇。”
篝火的光映在我的脸上,青衣在风里轻轻飘着,与星空、草原、篝火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宁静的画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场茶马古道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祖父的痕迹,更是为了与那些逝去的时光对话,与那些坚韧的灵魂共鸣 —— 而这件飘动的青衣,就是我与他们之间最温暖的纽带。
从理塘出发,马队走了十多天,终于抵达昌都。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也是藏东的佛教圣地,城里有许多古老的寺庙。扎西说,昌都的强巴林寺是茶马古道上最有名的寺庙之一,以前马帮到了这里,都会去寺庙里祈福,求菩萨保佑接下来的行程平安。
强巴林寺建在半山腰上,红墙金顶,在阳光下格外庄严。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石阶两旁种着许多柏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据说有些柏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寺庙里的僧人穿着红色的僧袍,手里拿着转经筒,嘴里念着经文,神情肃穆。
我们在寺庙里遇到了一位名叫洛桑的老僧人,他头发花白,眼神却很明亮。洛桑师父会说汉语,得知我们是沿着茶马古道而来,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禅房喝茶。禅房里很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个佛龛,佛龛上供奉着佛像,旁边放着几卷经书。
洛桑师父给我们泡了一壶酥油茶,然后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说:“这是民国时期的强巴林寺,照片里的这些人,都是当时来祈福的马帮人。” 我凑过去看,照片里有许多穿着粗布衣裳的人,其中一个人穿着青衣,站在寺庙的门口,手里拿着一串佛珠,神情虔诚。“这个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 洛桑师父笑着说,“以前很多马帮人都穿着这样的青衣,他们说青衣干净、庄重,去寺庙祈福的时候穿,能表达自己的诚心。”
我看着照片里的青衣人,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或许,祖父真的来过这里,真的在这尊佛像前祈福,真的穿着那件绣着山茶的青衣,许下了平安回家的心愿。洛桑师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每一个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牵挂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这些心愿,就像寺庙里的经声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 它们会留在这条古道上,留在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的心里。”
洛桑师父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马帮与寺庙的故事:以前马帮到了昌都,不仅会来寺庙祈福,还会给寺庙捐赠茶叶和粮食。寺庙里的僧人也会给马帮提供帮助,比如给他们治疗伤病,告诉他们前方的路况。“马帮人很善良,他们知道寺庙里的僧人不容易,所以每次来都会带些东西;僧人也知道马帮人走古道很辛苦,所以会尽力帮助他们。” 洛桑师父说,“这种互相帮助的情谊,就像茶马古道上的茶和马一样,密不可分。”
离开强巴林寺时,洛桑师父送给我一串佛珠,佛珠是用檀木做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串佛珠送给你,” 他说,“希望它能保佑你接下来的行程平安。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 就像那些走古道的马帮人一样,只要心里有信念,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我接过佛珠,戴在手腕上,心里格外感动。我穿着青衣,站在寺庙的门口,望着远处的昌都城,忽然觉得,这件青衣又多了一层意义 —— 它不仅承载着祖母的牵挂、马帮人的故事,还承载着寺庙里的祝福与传承。这种传承,是茶马古道上最珍贵的财富,它让这条古道不再只是一条路,而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民族与文化的精神纽带。
马队继续前行,朝着拉萨的方向。我坐在马背上,青衣在风里飘着,手腕上的佛珠轻轻晃动,与马铃声、经幡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谣。我知道,接下来的路程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我不再害怕 —— 因为我穿着这件青衣,带着无数人的祝福与期盼,沿着这条充满故事的古道,一步一步地,朝着祖父当年的方向走去。
从昌都到林芝,路程变得更加艰难。沿途多是高山峡谷,山路狭窄,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湍急的河流。扎西说,林芝被称为 “西藏的江南”,虽然海拔高,却气候湿润,有许多茂密的雨林,是茶马古道上最神秘的一段路 —— 以前马帮走这里,经常会遇到雨林里的瘴气和野兽,行程格外凶险。
我们在雨林里走了三天,每天都要穿过茂密的树林,树叶遮天蔽日,只有零星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雨林里很潮湿,青衣被水汽打湿,贴在身上,有些沉重。扎西说,以前马帮走雨林,都会把衣裳脱下来挂在马背上,等走出雨林再穿上 ——“不然衣裳湿了,贴在身上不舒服,还容易生病。”
我听从扎西的建议,把青衣脱下来,叠好放在马背上。马背上还放着一些茶包,是扎西从雅安带来的,准备送给拉萨的朋友。“这些茶包都是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藏茶,” 扎西说,“以前马帮就是用这样的茶包,把雅安的茶叶运到拉萨,再把拉萨的羊毛、药材运回去。现在虽然有汽车、火车了,但还是有人喜欢用马帮的方式运茶,因为这样运的茶,有古道的味道。”
走到雨林深处时,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采药的老人,老人姓王,是汉族人,祖上也是马帮的人。王老人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一直在雨林里采药,也在寻找当年马帮留下的痕迹。“以前我父亲跟着马帮走这条路,在雨林里遇到了瘴气,差点丢了性命,是当地的藏族同胞救了他。” 王老人说,“后来我父亲就留在了这里,和藏族同胞一起生活,教他们种药材,他们也教我父亲认识雨林里的植物。”
王老人带着我们去了一处马帮遗址,遗址在雨林里的一块空地上,地上还残留着一些马帮用的铜锅、马镫和破损的茶包。“这里以前是马帮的临时营地,” 王老人指着地上的痕迹说,“你看这圈石头,是马帮用来围火塘的;那边的树洞,是马帮用来存放粮食的。我父亲说,以前马帮到了这里,都会在这里休息,晚上围着篝火唱歌,听老人们讲古道的故事。”
我在遗址里仔细寻找,希望能找到与祖父有关的痕迹。忽然,我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块布料,布料的颜色是淡青色的,上面绣着一朵山茶 —— 和我青衣上的山茶绣纹一模一样!我激动地拿起布料,手都在发抖:“王老人,您看这块布料,是不是马帮人留下的?”
王老人接过布料,仔细看了看:“这确实是以前马帮人穿的青衣布料,而且这山茶绣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 我父亲的遗物里,有一块同样的布料,他说这是当年和他一起走古道的一个姓李的兄弟留下的,那个兄弟也是雅安人,后来在去拉萨的路上失踪了。”
“姓李?” 我心里一震,祖父就姓李!“王老人,您父亲说的那个李兄弟,是不是在 1950 年去拉萨送茶后就没回来?” 我急切地问。
王老人想了想,点了点头:“对,我父亲说就是 1950 年,那时候他还年轻,和那个李兄弟关系很好。那个李兄弟走的时候,也穿着一件绣着山茶的青衣,说等他回来,就娶他在雅安的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