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澈的每一个字都咬得很轻,但听在朱高煦耳朵里,却如同惊雷。
“然后呢?”
“然后,您会发现,这个部落占据的草场,是几条重要商道的必经之路。为了感谢您的救命之恩,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将商道未来的所有收益,都献给您。”
江澈顿了顿,补充道:“当然,为了保护这条属于您的商路,您还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保护,比如,一些我们淘汰下来的军械,一些炼铁的技术。”
朱高煦的呼吸陡然加重。
这简直是无中生有,空手套白狼!
他不仅得到了一条稳定的财源。
还等于在草原上安插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势力!
“妙!实在是妙!”
朱高煦一拍大腿。
“那人呢?我手下就这么点亲卫,想干这么大的事,人手不够啊!”
他现在就是个光杆王爷,手里能用的人只有那五千精兵。
江澈仿佛早就料到他有此一问。
他抬眼,目光落在朱高煦身上,眼神里带着一种奇特的意味。
“王爷,当年靖难,燕山卫跟着您,从北平一路打到应天,战无不胜。”
“那些老弟兄,现在都在哪?”
朱高煦猛然一震,燕山卫!
那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兵,是他最信任的袍泽!
靖难之后,父皇登基,为了平衡各方势力。
也为了削弱他们这些人的兵权,燕山卫大部分都被打散,分派到了各地卫所。
或者干脆解甲归田。
这是朱高煦心中最大的痛。
那些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光,反而散落天涯。
江澈继续说道:“王爷可以上书陛下,请求扩充王府卫队,理由很简单,您要去北方边境,路途遥远,匪患颇多,需要加强护卫。”
“至于扩充的人选……”
“就从当年的燕山卫旧部里挑。”
“我想,只要您汉王朱高煦的旗帜一竖起来,说要带他们去北边,去过快活日子,当年那些兄弟,没有一个会拒绝。”
朱高煦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那些兄弟,怎么会拒绝!
与其在卫所里被那些文官磋磨,在乡下种地消磨锐气。
不如跟着他朱高煦,再去马上取一次功名富贵!
“可是……父皇他……”
朱高煦的兴奋冷却了些许,眉头紧锁。
“父皇生性多疑,我这么大张旗鼓地招揽旧部,他会怎么想?太子和老三,又会在父皇耳边吹什么风?”
这才是最大的难关。
永乐大帝朱棣,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江澈走到书案前,拿起一张空白的宣纸,提起笔,似乎准备写什么,却又停下了。
他转身看着朱高煦,“煦哥,你去找陛辞行的时候,什么都别要。”
“不要钱,不要粮。”
“您就告诉陛下,您想通了。”
朱高煦一愣,“想通什么了?”
“告诉他,太子仁善,是守成之君,您自己呢,性如烈火,只适合在边疆冲锋陷阵,为大明开疆拓土。”
“您请求就藩开平卫,为陛下,为太子,镇守国门。”
“您要表现出对京城政治的厌倦,对权力的淡泊,只剩下一腔为大明戍边的热血。”
江澈每说一句,朱高煦的眼睛就亮一分。
他越听,心里越是佩服。
这番话,简直是说到了他父皇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