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没少动脑筋,因为“意识形态”变了,天天刷网络,想到啥,搞啥。
上面也支持“智慧生活”。
领导也需要“业绩”,“亮点”。
有网、有电、有温度。
这就是“新工地”。
有了信号,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数字红利”真正服务于日常生活,才是重点。
集团公司也在加紧融合一些功能。
比如,公司工资,饭卡,购物,学习啥的。
然后,搞了个“家园币”啥的,就是你自愿去“卡点”,“医疗服务”,给你奖励。
也算消耗一下过剩的精力。
员工通过参与疫情值班,测温,执勤等志愿服务,活动积累积分,可在A内兑换洗发水、毛巾、零食礼包等东西。
安健环早就人脸打卡了。
食堂刷卡机也搞了。
叫做“智能化改造”。
引入人脸识别结算系统,支持“刷脸吃饭”。
设备挺新颖的。
菜品营养成分实时显示在取餐窗口屏幕;每周还推出“民族风味日”,侗族酸汤鱼、壮族五色糯饭、客家酿豆腐轮番登场。
疫情越发严重,全国34个省都有了,连西藏这种最后的净土都有疫情。
管理上加码了。
但是,并不等于封闭生活。
国家要求防疫,发展兼顾。
否则,大家都天天家里蹲,不得饿死?不上班,谁发工资?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成了问题,这时候“人抱怨”,此起彼伏了。
尽管疫情防控政策已转向“精准防控、分类管理”,但作为重大工程项目,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项目创新推行“动态闭环+弹性流动”机制。
所有进出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电子台账。
设立专用接驳车,对接地方政府指定隔离点。
每周两次免费核酸检测,结果自动同步至健康码系统。
对确需外出就医或处理紧急事务者,启用“绿卡通道”,全程专车接送、轨迹追踪。
下班有了事,能玩能潇洒。
哪怕打牌,喝酒也是很快乐的。
男人嘛,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运动,棋牌,吃喝这么一搞,最起码工人们不闹腾了。
一名年轻焊工所说:“我们不怕管,怕的是不管不顾。现在这样,心里踏实。”
人心稳定了,活就干的畅快了。
一个愿意留下来的人,远胜十个被迫加班的人。
傍晚。
足球场上,灯光亮的很。
蚊子,飞蛾多的很。
三十来个塑料凳摆得歪歪扭扭,余磊攥着刚从食堂顺的馒头,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
要讲“心理问题课程”。
主讲是一个女老师,性感的很,听说市区里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心理学的,没翻PPT,先笑问:“谁晚上躺板房里,盯着天花板数数?”
老电工先举手:“我!一琢磨老家娃的学费,就睁眼到天亮。”
哄笑里,老师掏出个小本子记,说:“这不是愁,是咱把事儿都揣心窝子了。”
她教大家把烦心事写在纸条上塞匿名箱,“下次想发火,就烧了它,比憋在心里强。”
这就是“发泄”,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