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当年(1 / 2)

陵阳王再如何蠢笨,关乎民生之事也容不得马虎糊弄。至少当初在皇帝心中,他这个兄弟,虽说目光短浅,可也是知道以大局为重的。

彼时正值有人借洪灾影射他这个太子不被上天承认,这才降罪于人间。不论这传言有多可笑可憎,可先皇信了,它就是真的,先皇若不信,这才是假的。到了那个地步,先皇本就更属意陵阳王继承皇位,借题发挥的很是发作了他一通,还是朝中几位老臣对大雍忠心耿耿,更眼明心亮,知道谁登基才是对大雍最好的选择,冒死保下了他的太子之位。

被生父忌惮、甚至要置他于死地,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只得收敛锋芒,蛰伏下来,以免被人抓住把柄。也是因此,没有参与当年救灾之案。

跟着陵阳王一起去吴江城的,除了他自己的幕僚和护卫,还有先皇特意派给他的能臣,比如当时的工部尚书、户部侍郎,还有特地带兵护送的韩央等人,都是先皇的亲信,能力手段无一不精,陵阳王只需做一个立在人前的精神象征,什么都不用管便能白得一份功劳。那份圣旨初下之时,朝中之人无人不知先皇的用意,也无人不感叹先皇对这个儿子的爱重,谁见了太子不道一声可惜?

这也是当今皇上当初并未怀疑过的原因。先皇上了年纪,处理家务事上面犯了糊涂,可从政掌权数十载,绝不是什么好糊弄的,被他所看重的臣子,必然有其值得称道之处。

当年的结果他也还记得。陵阳王回京之时,身边少了几个太医,户部侍郎也没了踪影,他只推说是吴江城洪灾之后天气变幻,几人又舟车劳顿、废寝忘食的想要救援百姓,身体不支倒下了。有素来“性情耿直”,不惧得罪于人的工部尚书背书,加之吴江城知府上书大赞陵阳王,先皇龙心大悦,哪里还记得什么侍郎、太医的。

皇上当时觉出不对,可一来无人上报,他远在京城,实在难以触及千里之外的吴江城。此事后不久,先皇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就要驾崩,其余皇子虎视眈眈、兄弟阋墙,便更无暇顾及此事。

也是因此,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吴江城再发洪灾,这才叫这一场惨剧真相大白。

至于陵阳王如何瞒天过海,也很简单。

他与吴江城知府冯远亮本并不相识,此行乃是他二人第一次相见。可冯远亮其人,正如他的名字,巧言令色、四处逢源。见到陵阳王的第一面便摸清了他的性子,下一步便是投其所好、并将人带到了一条船上。

此行最大的头头都这么解决了,其余人大多数人被刺眼的利益打动,一起趟了这趟浑水。而仅有的几个不愿同流合污的,自然是被冯远亮故技重施的处理掉了。

而自打陵阳王一行抵达吴江城之后,离开吴江城的百姓,无论是要告状还是单纯的逃难,都被严令禁止,若有强闯的格杀勿论。本该是护卫百姓的士兵举起了屠刀,在看到真的有人死于砍刀之下以后,他们愤怒、绝望,却也无可奈何。没有人不怕死,他们只是活不下去想要奔一条生路的普通百姓,只想好好活着。

吴江城距离京城千里之遥,单凭普通人——还是又饿又累的普通人,很少能有坚持进京告状的,大多都是憋着一口气,要么跑到了其他村镇,要么变卖家财留在祖地。

消息,便也这样封锁住了。

若非没有孙有福父女二人进京递信,恐怕第二场洪灾也会这样被抹去平息。

皇帝示意宫人将折子拿给>

“臣等失职。”

都是些场面话,皇帝不爱听这个,瞧着着手里的琉璃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