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慕名而来(1 / 2)

几天后,四合院恢復了往日的平静。

不过,中院的贾家却不见了棒梗的身影。

人证物证確凿,加之棒梗曾有过不良记录,这次保卫科直接將他送进了少管所,初步决定为期一年的管教。

儘管如此,棒梗在管教期间仍有机会接受教育。

毕竟他还只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相关部门对这类儿童还是有所关注的。

而在原来的红星小学,棒梗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

即便日后结束管教重新入学,大家也会知道他是一个小偷,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伤害。

不过,这些问题暂时还未显现。

如今的贾家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经歷了贾东旭去世、秦淮茹与易忠嗨的关係曝光,再到棒梗被送往少管所,一个原本尚可的家庭如今已完全失去了生机。

相比之下,隔壁的何家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何雨水的录取通知书经何裕柱联繫后顺利补办,她也因此得以进入师范大学就读。

毕业后,根据学校的安排,她可以选择当老师,但这只是最低保障,更多情况下会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

以当时大学生的价值而言,何雨水毕业时至少也能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至於何裕柱,则依旧全身心投入十四科室紧张而忙碌的研究工作中。

1961年冬天,这是人们经歷困难时期后的第一个春节。

往年经济拮据,今年却显现出一种报復性消费的倾向。

四九城里的每户人家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內,置办了丰盛的年货。

年夜饭桌上,各家各户都飘散著肉香。

何裕柱家一大家子加上几位至交好友,依然选择在他们独门独院的四合院里共聚一堂。

过去几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何裕柱家例外。

虽然他根据当时的情况適度减少了粮食的使用,但这些年下来,桌上的人都保持著健康的体魄和红润的气色。

今年春节,何裕柱亲自掌勺,为家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辞旧迎新,冬去春来。

1962年开春后,何裕柱重新回到研究所上班。

近期,他的工作强度较以往更为繁重。

304研究所的十四科室,如今已今非昔比。

科室人数增至八十多人,仅实验室和办公室就占据了整整一层楼,共有四层,其中两层是实验室,两层是办公区。

十四科室已成为304研究所的重要部门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战略地位甚至可能超过陈所长领导的第一科室。

这一切,都源於……

“何科长,您终於来了!上次提交的第一批自製图纸,已经成功投產並在前线投入使用了。”

何裕柱刚到大楼,科室成员便纷纷围上来,开口便是关於自製的进展。

这无疑是十四科室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產自製研发成功。

从零件到火炮钢管,再到最终的炮弹,由十四科室自主研发的t-1型已正式投入生產应用。

长久以来,兔子在重型武器领域严重依赖进口技术和外部支持,每当遭遇技术封锁时都倍感无奈。

十四科室研发的国產t-1型號装备一经推出便迅速获得部的认可,进入生產测试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测试后,该装备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武器体系,並在全国范围內推广生產。

这一决策凸显了何裕柱带领的十四科室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国家层面。

因此,仅凭t-1型號装备,十四科室在国內重工业领域的声誉已远超304研究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北方重工的技术人才前来交流学习。

何裕柱在解答同事疑问后正准备查阅最新研究报告,却被下属提醒:“何科长,陈所长昨天特別叮嘱您別忘了后天的工程师考核。”

提到这件事时,下属表情显得有些复杂。

当初何裕柱任十四科室科长时仅为六级工程师,但隨著多项研究的成功,大家早已意识到他的能力远超此级別。

然而,由於评职称的限制,十四科室的工程师评级一度处於较低水平。

几次重新评定后,何裕柱的工程师等级升至四级。

但由於后续需负责国家级重大项目,加之十四科室声名鹊起后事务繁忙,这项评定工作便搁置下来。

实际上,即便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標准衡量,何裕柱完全具备晋升至更高级別的条件,甚至达到二级工程师水平也不无可能。

当然,这也与何裕柱的年龄有关。

仅凭自主研发国產t-1型號这一项成果,即便只是个一级工程师,也不算夸张。

然而,工程师通常需要循序渐进的成长,而柱子的年纪在一眾工程师里显得尤为特殊。

事实上,就算是四级工程师,在全国范围內,能在三十岁前达到这一成就的,也只有何裕柱一人。

听从手下提醒后,何裕柱也意识到这一点,不禁哑然失笑,“明白了。”

他一心投入研究,差点忘记了这件事。

对他而言,几级工程师已不再重要,但在参与某些项目时,这仍是一个门槛。

他也確实该更进一步了。

將此事记在心里后,何裕柱继续查看部发来的报告。

虽然t-1型號已经研发成功,但他深知,团队离放鬆警惕还为时尚早。

不说装备的叠代更新,仅仅是未来的科技爆发,他们目前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同时,隨著十四科室的规模不断扩大,何裕柱心中的一项计划逐渐成型。

半个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