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随性论天下(1 / 2)

【端午节四更,第三更】

宁浮萍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爷爷拉着她的手说道:“萍儿,你知道么?爷爷毕生的心愿是辅助明君,结束乱世,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可是明君难求,治世艰辛。”

她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结束乱世唯有天下一统,明君难求不如亲手打造一个。”

爷爷惊异地看着年仅十二岁的孙女,半晌说不出话来,只是不住叹息,喃喃自语道:“可惜萍儿不是男子,可惜老夫已经罢官在家,老夫空有理想抱负,但后继无人啊!”

宁浮萍一直不服气,她偏偏要以女子之身打造千古明君,成就爷爷的理想。而幼年丧母,对她信任依赖又聪颖的英王一直是她倾力培养的对象。

宁浮萍让英王收敛锋芒,装成不学无术的样子沉迷享乐,让其他皇子对他少些戒备之心,多些拉拢之意,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夺嫡。白天英王练习弓马射猎与侍卫们打闹嬉戏,看似荒废学业,其实夜深人静之时,英王会准时来到密室,宁浮萍将一身才学倾囊相授。所以英王每每都睡到日上三竿,实在是晚上学习辛苦导致。

另外宁浮萍还为英王训练了七名侍女,每人精通一样特殊技艺,琴、棋、书、画、医药、机关、武学。前五种技艺是宁浮萍本身就会的,亲自教授,而机关和武学,都是她费尽心思寻到的名师,秘密授课。她用心良苦培养这七名侍女,如果英王将来把她们留在身边无疑是得力的助手,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英王用来笼络近臣贤才,充当卧底监控。

当然宁浮萍也明白英王不能只有女子扶持,在外必须齐聚贤臣才行。

昨晚密室之中,英王兴奋地对宁浮萍提起张玉,赞不绝口,宁浮萍因为没有亲见,总有些怀疑。如今良机偶遇,宁浮萍便起了试探之意。她知道张玉十二岁中秀才,寻常的诗书文章不必考了,其他本事由英王慧眼甄别她放心,她最想弄清楚的是假定张玉真的胸怀锦绣,那么他出世究竟为了什么?

想到这些,宁浮萍面上微微一笑,并不受张琳琅的礼,起身道:“张侍读客气了,妾身只是府中女官,不敢当小姐的称呼。平时殿下敬妾身年长,才尊称‘萍姨’,张侍读与殿下年纪相仿,不妨也如此称呼妾身。”

张琳琅见她和蔼可亲,心中甚是喜欢,言语也亲近不少,笑道:“萍姨琴艺高超,张玉刚才听得入迷,不知要练习多久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张琳琅生得俊美,说话温柔,又是夸赞推崇宁浮萍的琴艺,宁浮萍得意欣喜,多了几分好感,口中却谦虚道:“妾身自幼习琴,苦练十余载才能有今日成绩。怎么张侍读对音律也有研究?可否指点一二?”

张琳琅赶紧摇头:“张玉不懂音律,只是喜欢听而已。”心中一盘算,要练十几年才能有这样的效果,等文秀学会了黄瓜菜都凉了,还不如将来有了富裕的钱雇人弹琴唱曲。

宁浮萍怎知张琳琅想的是这些,以为是谦虚,便道:“既然喜欢听,就是知音,那妾身再弹一曲,请张侍读品评如何?”说罢坐回原位,调好琴弦。

曲声再度响起,与刚才的婉转舒缓完全不同,琴音急促跌宕,仿佛千军万马的战场,刀光剑影,马斯人啼,充斥耳目。张琳琅听得心跳加速,脑中浮想联翩,都是过往在电视电影中看过的血腥战争场面不断涌现。突然琴音急转,悲凉长鸣,犹如战后荒芜沙场,满地尸骸无人掩埋,凄凄惨惨切切。

张琳琅忽然想起建木城外的流血事件,想起客死异乡的神童秀才,想起至今杳无音讯的春芽,只觉得悲痛伤怀,禁不住热泪满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