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81章 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争执

第481章 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争执(2 / 2)

王主任此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张主任看著王主任倒出的那堆提名材料,再看看自己桌上那一摞,一时间竟有些失语。刚才还在为科学院报不报、报了舆论怎么看而焦虑万分,转眼间,工程院的同行已经带著更充足的理由和同样海量的提名,直接来「抢人」了!

「你开什么玩笑?!洛教授肯定是要进科学院的,他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又不是工程师,你们工程院来凑什么热闹。」

张主任刚才的犹豫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急切。

「基础科学固然重要!但老张你想想,理论再高深,不落地生根有什么用?

伏羲堆并网发电!电价一夜腰斩!盘古堆成功点火!这才是实打实改变国运、惠及亿万的惊天伟业!这些,都是在我们工程领域实现的!没有工程转化,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他应该进工程院!」

王主任的声音陡然拔高,仿佛手握王牌:「万吨混凝土浇筑的聚变堆,可比纸上的数学公式更有分量!」

张主任一听,立刻不干了,刚才对年龄的担忧瞬间被抛到九霄云外。

他「啪」地拍了下桌子,据理力争的说道:「老王你这话格局小了!没有洛珞那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证明N—S方程解的存在性,没有那重构湍流理解的硬核理论奠基,哪来后面风洞实验的验证?

哪来盘古堆、伏羲堆的设计依据?」

「聚变堆的点火成功,哪一个不是他理论预言在物质世界的审判和胜利?这是源头活水!诺奖评委会最终低头,看重的正是他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则!

这样的开创性基础贡献,不正该由我们科学院加冕吗?他属于科学院!」

他激动地抖著手里那份《数学年刊》发表的证明副本。

办公室里,两位主任的声音在交织碰撞,学术殿堂的庄重被一股「抢人」的热切取代。

「老王!你清醒点!诺贝尔奖的桂冠已经证明了他对物理世界根本法则的颠覆性认知!科学院是孕育思想和定律的摇篮,他必须镶嵌在我们这里,照亮后来者的基础研究之路!」

「老张!你才该醒醒!理论再美,终究要服务于人类福祉!数学方程和物理理论再顶尖,能比得上伏羲堆半点吗?那让火电站退役、让电价腰斩的力量,是实打实在他领导下从蓝图变成现实的!这是改天换地的工程奇迹!」

「没有理论哪来的实践,科学理论才是工程的根基,洛教授势必要进我们科学院!」

「!你刚才还说他太年轻呢?!」

「年轻怕什么?他的成就已经超越年龄!我们科学院要有这个魄力,为千年一遇的天才破格!」

王主任刚要反驳,张主任突然压低声音,身体前倾:「还有件事————谷老今年就要退了,他退下后,偏微分方程领域就缺扛鼎之人了。」

他展开一份文件:「谷老是洛珞的师祖,这层传承关系学界谁人不知?虽然院士增选不搞替补顶缺」的旧规矩————」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但让洛珞进科学院,既是学科火种的延续,更是向世界宣告一我华国顶尖数学物理领域的旗帜,永远有最年轻的巨人接过!」

张主任说的有理有据,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能完全说服王主任。

两位主任争得面红耳赤,之前纠结的「年龄问题」仿佛从未存在过。

但最终,这场争论注定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位主任面面相觑,都从对方语气里听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一丝「绝不退让」的倔强。

「主任」

旁边整理文件的小助理弱弱插了一句:「洛教授————不能一个人当两个院的院士吗?」

两位主任同时抬头瞪了他一眼,眼神复杂——这小家伙,天真地提出了一个让规则更加纠结的问题。

张主任闻言顿时苦笑一声,也不吵了:「这哪是提名?简直是请愿!可洛珞的成就横跨两界,理论是科学院的,应用是工程院的,流程上,一个人不能同时进两院,这不是让我们为难吗?」

尽管他觉得洛教授应该进科学院的增选,但他也明白——

对于工程院而言,放眼望去,近五十年,甚至回溯百年,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还有什么项目能比那座名为「夸父工程」的壮举更伟大?

「唉————」

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从张主任口中逸出。

他转身回到桌前,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堆积如山的提名信上,那个年轻的名字在阳光下仿佛闪著光。

遴选工作才刚刚开始,他却已经预感到,今年这份「幸福的纠结」,恐怕会贯穿整个增选流程,成为两院都需要慎重面对的、前所未有的课题。

这不再是简单的评选,而是对一个时代标志性人物如何归属的艰难考量。

洛珞的功绩本就是一体,科学和工程,在他身上无缝融合,但————流程怎么办?院士增选章程白纸黑字:候选人必须择一而终。

可若强行分拆,会不会亵渎了这份「开天辟地」的功绩?洛珞已是国士,万一处理不当,惹来非议,他也担不起这责任。

「老张,你说咋办?」

王主任压低声音,打破了沉默:「咱们两院的提名系统独立,但材料一汇总,问题就炸了,洛珞的团队、领导、甚至民众都盯著,他现在是全民英雄,提名他进科学院,工程院的人会骂我们忽视实操;提名进工程院,科学院的老院士们怕要拍桌子说忘本」。」

张主任长叹一声,坐回椅中。

他翻开洛珞的诺奖归国报导:红毯尽头,领导们亲自迎接,少先队员献花,那场景庄重如史诗。

如今,这份荣耀化作提名信上的铅字,却成了烫手山芋。

上报高层?可增选初期就惊动上面,显得他们无能。

让洛珞自选?又怕唐突了这位刚获盘古勋章的巨匠。

张主任的指尖敲击桌面,节奏凌乱。

最终,他抓起电话:「王主任,咱俩先拟个联名报告吧,这事,得上报两院主席团—一洛珞的名字,太重了。」

暮色彻底吞没京城,办公室里只余台灯昏黄的光。

两位负责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与无奈:院士增选年年有,但洛珞这样的候选人,百年一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