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卧室里的刘筱莉看到这一幕,补充道:“这些都是你女儿亲自帮你拆的。”
闻言,陈浮生低头看向女儿,后者一脸骄傲的点点头:“这些都是我拆的。”
同时一张天真烂漫的脸上写满了快夸我,快夸我的表情。
陈浮生当然也不做扫兴的父亲。
当即表扬道:
“茜茜真棒!”
完,他蹲下身子,再次将闺女抱起,还在其脸颊两边各亲了一口。
“谢谢宝贝,那我们一起看好不好?”
“好……”
回到客厅的时候,因为媳妇也要洗澡,所以陈浮生一手抱了一个出来。
只是儿子刚吃饱饭,精力旺盛的很,在爸爸怀里扭来扭去,陈浮生也就干脆将他放到了沙发上。
“姐姐。”
“弟弟你听话,不然姐姐打你屁股。”
似乎姐弟之间真有血脉压制,陈果见姐姐不肯陪自己玩,踉踉跄跄的找他姨去了。
这时陈浮生也看起了第一封读者来信。
“这是上海一个青年工人写的。”
接着,陈浮生切换到读者视角,给女儿念起了这封信。
“我本来是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但听周围的很多同事都在讨论作者同志你写的这部《山楂树之恋》,所以也好奇去买来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一个决定,让接下来的几个夜晚,我的枕边都沾上了湿润的痕迹。”
“我为静秋和老三的故事,留下了许久未曾有过的眼泪,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不单单是难过,更多的是被一种好干净的情感所打动。”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街上也能听见邓丽君的歌声了,大家都这是好现象,国家在变好。可有时候,看着一些男女青年在公开场合过于大方的做派,我心里又会有些迷茫。直到读了您的这本,我猜恍然大悟,我迷茫的,不是时代变了,而是害怕一些最宝贵的东西,也跟着一起被丢掉了。”
“……”
“作者同志,谢谢您用您的笔,为我们这一代人,为我们这些可能正在迷茫中的人,找回了某种精神的根——它告诉我,真正的爱情,不在于言辞的热烈,而在于灵魂的忠贞与坚守,这种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最璀璨的宝石。”
一口气,陈浮生读了十几篇读者来信,有的虽然写的没有这个青年工人那么有文采,但是他通过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这些读者在写信时候的那份真诚。
于是,他起身,也打算给读者写一封信。
“姐夫,你不看了吗?我这里也还有好多呢。”
“不看了,太多了也看不完,而且大家在信里提到的问题来去也都大差不差,既然如此,那我就写封公开信简单回复一下吧。”
“好好好,那你快写,我要当第一个读者。”
吃了晚饭后,陈浮生走进书房,构思了几分钟,然后提笔写道: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你们好!
近来,编辑部转交的信件日渐增多,很抱歉信件太多我没时间每一封都拆开细细品读,但是看过的信里那些真挚的文字,让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在此,我必须以笔墨,向每一个拨冗来信,倾诉心声的盆友,道一声最诚挚的感谢。
在众多的来信中,我看到了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词语——眼泪。你们为静秋与老三那未能圆满的爱情故事潸然泪下,在信里追问:“为何要让结局如此令人心碎?”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不圆满,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故事里每一刻的纯粹。在过去那个比较特殊的年代,爱情是藏在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的秘密,是并肩行走时刻意拉开的半米距离,是目光相撞时迅速低头的慌乱。
而我写下这个故事,并非只为创作一场悲剧,而是想为我们这个时代,也为未来的时代,封存一份样本——一份关于克制,关于奉献,关于但求真心,不问结果的爱的样本。
……
最后,借用一位来信中的话与诸位共鸣:“愿我们都能在心中,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山楂树,无论风雨,开花开罗,始终纯洁如初。”
祝诸位
生活愉快,前程似锦。
一位愿与你们在文学路上同行的笔友:浮生!
写于1983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