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时代1979! > 第171章 除了反映生活,还该有什么作用?

第171章 除了反映生活,还该有什么作用?(1 / 2)

约翰罗德里格斯的《纽约时报》报道见报当天,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教授金介甫就找到了萧潜。

这位以研究沈从文闻名的汉学家,手里攥着报道剪报,语气里满是急切:“萧,我必须读到《红绸》原文——报道里说它‘解构战争叙事’,这正是西方汉学界忽略的中国现代文学特质。”

金介甫(JeffreyC.Kkley)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与翻译家。

并非华裔或者华侨,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

金介甫与沈从文研究的结缘,始于1972年哈佛大学求学期间。

当时,他受导师推荐阅读沈从文《边城》,被其笔下湘西的文化肌理与人性深度吸引;又通过夏志清《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哈佛图书馆藏的民国文献,发现沈从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要文坛地位,与国内文学史对其边缘化的定位形成强烈反差。

这一发现,成为他深耕沈从文研究的最初动力。

前年,他以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可以说整个美国他都是对汉文化最了解的一拨人。

他深深的好奇着,这样的中国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能写出现代化的作品?

这不科学!

萧潜微微一愣,说实话他对许成军并不算了解。

1979年2月,中国作协正式为萧乾正名,这也使他能够重新活跃在大陆文学圈。

同年8月,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赴美访问。

所以他与许成军在国内声名鹊起的阶段并没有重叠。

甚至在和美国记者说完“许成军《红绸》”之后,他还有些隐隐的后悔。

如果这是个酒囊饭袋呢?

好在记者采访之后他就立刻读了许成军的《红绸》。

想起三天前面对美国记者的犹豫,萧乾不禁失笑。

当时他怕许成军撑不起“堪比世界名篇”的评价。

《红绸》的好,不在“堪比谁”,而在“成为自己”。

它有沈从文笔下的“人性微光”,却比《边城》多了时代的重量;有鲁迅笔下的“清醒”,却比《狂人日记》多了份对未来的期许。

“要是从文先生还在文坛,怕是也要为这年轻人当旗手。”

当时,萧乾拿起钢笔,在空白处写下和王盟在不同时空却又论调相同的评价。

“20岁能写出‘记忆的重量’与‘未来的温度’,此子可畏。《红绸》之妙,在‘不偏不倚’——不回避战争之痛,不放弃人性之暖;不否定时代之重,不淹没个体之轻。中国现代文学,总算有了敢‘破局’的新人。”

面对金介甫的不断询问,萧乾也是无奈,只得拿出从学生那要来的《清明》原稿。

“Kkley,说实话,我对许成军其人并不足够了解,我只能把他的作品给你。”

金介甫翻了个白眼:“shit,我就知道,但你说他的作品堪比名篇!”

萧乾:“这我确定啊~”

我刚看的~

金介甫:“好吧,我回去看看这个许成军能写出什么!~”

等会~

“holishit!这作者才20岁!萧,你虽然比我年长,但是也不能逗我玩吧!”

萧乾:“嘿!Kkley,眼见为实,什么时候以年龄论高低长短了!美国最近不出了不少声名鹊起的年轻作家么!”

金介甫:“你们的社会形态就很难出天才好嘛!算了,我看看他的作品!”

一回到家。

金介甫就把许成军的《红绸》忘到了一边,等忙完了第二天的教案,看着桌面的画着红绸的《清明》封面。

鬼使神差的拿起了这本书。

‘我大概是疯了!会相信20岁的中国人能写出世界名著!shit!’

结果,他越看越是入迷。

这战争还能这么写?

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作者对于战争的描述,

比如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揭露美军内部“用规则套牢士兵”的荒诞。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以美国士兵比利的“时间穿越”视角,碎片化呈现Dresden大轰炸的残酷,没有英雄冲锋,只有士兵在废墟中捡假牙、躲在屠宰场冷藏柜里求生的荒诞场景。

《红绸》依然是在塑造英雄,但是英雄有血有肉。

英雄是这场战争背后的每一个个体。

英雄来自人民,伟大出自平凡!

更何况在其中,通过与阮文孝的镜像视角,以“1965年你们帮我们打美国,现在为什么打我们”的荒诞。

不回避战争的本质,不拒绝战争的内核。

用东方哲学塑造“小人物”的迷茫、恐惧、罪恶感,对抗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崇高感”。

佳作!

不对,真的有机会成为名篇,这是世界了解东方的最好的渠道。

这是中国的现代文学。

金介甫觉得自己疯了!他特么竟然想要研究一个20岁的年轻人!

fuck!

我的沈从文呢!

为什么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金介甫几乎住在办公室。

没事烦一下萧潜。

让他解释一些这本书的“中国”内容。

他一边对照字典逐字翻译,一边联系东亚系的翻译团队,还特意请萧潜帮忙核对“三线建设”“猫耳洞”等中国特有的词汇。

译稿里是“UnbrokenRedSilk”的译名。

1980年1月,金介甫带着30页译稿初稿,参加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

在“中国现代文学”分会场,他把《红绸》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并置分析:“海明威写战争里的逃离,许成军写战争里的困惑,前者是‘西方英雄式’的反抗,后者是‘东方普通人式’的追问,两者同样深刻!”

这番话让台下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编辑玛莎纳斯鲍姆眼前一亮。

她负责“亚洲文学新锐”丛书,正愁找不到能打动西方读者的中国当代作品。

散会后,玛莎立刻拦住金介甫:“教授,我要全译本!”

——

时间回到12月18日。

许成军刚挂断陈登科的电话,陈大主席热切地跟他说了许成军《清明》第二期取的的好成绩。

首周,《清明》第二期全国卖出5万余册。

后续随着口碑发酵,尤其是王盟的公开站台。

红绸还有要持续发酵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