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时代1979! > 第五十章 70年代中国文学巅峰之作!

第五十章 70年代中国文学巅峰之作!(2 / 2)

在1979年的上海还算稀罕物。

苏曼舒穿的是件浅灰底碎蓝花的确良衬衫,外头罩着件深卡其色列宁装,袖口仔细挽到臂,露出腕上那块上海牌女式手表,表盘是淡粉色的。

许成军自己则是米白色的确良衬衫扎在深棕灯芯绒裤子里,裤线烫得笔直。

脚上一双黑牛皮鞋擦得锃亮,外头披的军大衣是大哥许建军前一阵子给寄过来的,版型比普通军大衣挺括些,衬得他肩背愈发周正。

俩人个子高挑,五官也是顶的端正,穿的更是这个年代少见的好。

走在大街上好一副俊男靓女上街图。

引得路人频频瞩目。

“你慢些走,这路头几天了雨,砖缝里还滑。”

苏曼舒拽着许成军的胳膊,另一只手提着个草编网兜。

两人沿着河南中路往南走,路边的自行车流像潮水似的。

叮铃铃的车铃声混着无轨电车的“当当”声,在湿冷的空气里撞出热闹的响声。

27路无轨电车从身后慢悠悠开过来,车窗里挤得满满当当,有人把脸贴在玻璃上,哈气晕出一片白雾。

入冬后,魔都公交日均客运量高达 860万人次,早高峰时段尤为拥挤。

“1平方米容纳 12双脚”的现象司空见惯。

为缓解压力,12月15日魔都实施错峰上下班政策,市级机关、工厂和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部分公交线路如27路无轨电车的运营压力有所减轻,但早晚高峰车厢内仍人满为患。

魔都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交通拥挤的第一线。

“你这《红绸》这一期看起来卖的真的不错呢!”

“你也不看看谁写的?”

“臭美!”

俩人刚路过南京东路,本想着进去凑个热闹,但是闹哄哄地人流让许成军熄了心思。

别进了书店再被认出来,这一天又是白玩~

拉着好奇宝宝似的苏曼舒转头就奔着上海美术馆。

“听这次美术馆有吴青霞的《仕女图》,你上次去打听的时候,工作人员没还要不要介绍信啊?”

苏曼舒侧头问,风把她的刘海吹得有些乱,她抬手把碎发别到耳后,露出耳垂上的银质耳钉。

许成军笑了笑,从口袋里摸出张迭得整齐的纸片晃了晃:“放心,我跟咱们学校的老李了,他给盖了章。

再现在不比前两年,上个月我还见有人带着孩子去看画展,门口的同志也就问了句是哪个单位的。”

这时的文化生活已出现复苏迹象。

上海美术馆(今中华艺术宫)正常开放。

苏曼舒一早就提着要来看看画展,也是这个年代确实没什么合适的逛街约会的地方。

除此之外,也就是外滩的“情人墙”。

算是青年男女约会的热门场所。

每到夜晚,防汛墙上密密麻麻地站满情侣,他们面朝浦东的黑暗,在寒风中互诉衷肠。

时常惊起一滩鸥鹭。

许成军指了指前头街角,“瞧,星火日夜商店。昨儿晚上我路过,里头还亮着灯呢。”

“大半夜你干嘛来了?”

“约会啊~!”

“和谁!”

“和我心爱的永久自行车!”

苏曼舒白了他一眼:“不过日子是好了呢!商店都开始24时营业了。”

许成军笑着:“回头来蹲点研究篇论文得了。”

苏曼舒煞有其事地点点头:“好像也不是不行?”

星火日夜商店作为全国第一家 24时营业的商店,在寒冬深夜依然灯火通明,为市民提供糖果、糕点、日用品等,甚至紧急情况下还会提供牛奶、鸡蛋等配给外物资。

许成军新奇地看着周围的景象。

到了1979底,他就发现一不留神就会多出很多新鲜事物。

这个时代的变更速度远比他想的更快。

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瑞士雷达表广告马上也登上荧屏。

工农联营企业如大治河毛纺厂刚成立。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就开始在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展开。

尽是生机勃勃~

再湿冷的冬天也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情。

两人走到南京东路拐角,国营百货商店的橱窗里亮着暖黄的灯,里头摆着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玻璃上贴着张红纸,写着“供应新年商品,凭票购买”。

橱窗旁站着两个穿蓝布棉袄的姑娘,正踮着脚往里头看,其中一个声:“要是能有辆自行车就好了。”

苏曼舒忍不住回头看了眼,跟许成军声:“现在的自行车票还是很难弄的哦。”

“那你的自行车怎么来的?”

“偷来的!”

“江洋大盗苏同志?”

“的怪渗人的~”

9月刚发生在控江路的事件震惊全国。

当时苏曼舒也是一脸后怕,那天他就在附近和表妹一起逛街。

不过这也推动了83严打。

往前再走几步,就看见煤球店门口排着长队,居民们提着铁皮桶或竹篮,哈着白气往前挪。

有个大妈肩上扛着半袋煤球,路过时跟苏曼舒打招呼:“苏,这是跟对象去办事啊?”

苏曼舒笑着应:“张阿姨,去美术馆看展呢。”

大妈咂咂嘴:“还是你们年轻人洋气,我们这辈人,除了上班就是排队买煤球,哪有这闲心。”

俩人一走。

张大妈转过头就嘟囔道:“资本家个囡囡穿得就是好,伊廿岁就开始谈朋友了,不过搿个伙子倒蛮精神个。”

住房条件此时还普遍紧张。

像张大妈这样的家庭还居住在狭窄的弄堂里,宝兴里等老式里弄,92个门牌的弄堂内居住着众多居民,环境拥挤且设施简陋。

苏曼舒仿佛知道她没什么好话,轻轻啐了一口。

许成军笑嘻嘻地看着她。

风忽然紧了些,苏曼舒往许成军身边靠了靠,闻到他身上淡淡的肥皂味。

是上海制皂厂出的蜂花皂,比普通肥皂香些。

“前面就是美术馆啦!”

她指着前头那栋米黄色的建筑,门口已经站了几个人,有的手里拿着卷起来的画册,有的在互相讨论着什么。

许成军点点头:“这次还有唐云的墨竹,你不是一直喜欢他的画吗?”

苏曼舒眼睛亮了亮。

“你还记得我喜欢谁的画?”

路边有个贩推着木板车卖糖炒栗子,铁锅里的栗子滚得沙沙响,甜香裹着热气飘过来,贩扯着嗓子喊:“糖炒栗子,热乎的——两毛五一斤,凭粮票啊!”

苏曼舒咽了咽口水,许成军看在眼里,笑着:“等看完展,咱们来买一斤。”

和苏曼舒接触越多越发现,这妮子虽然看起来是个高冷女神,实际上是个贪吃鬼,最爱吃甜品。

但人家ben棒,干吃不胖。

该挺挺,该翘翘~

苏曼舒:“是你想吃的哦~”

许成军:“是是是,都是我~”

话间,两人已经走到美术馆门口,门口的宣传栏上贴着画展的海报,用毛笔写着“庆祝改革开放,上海国画名家展”。

上海美术馆(时称“上海美术展览馆”)由康乐酒家旧址改建而成。

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原是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场所,层高不足3米,展厅面积仅2200平方米。

去年轰动一时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甚至需要借用中苏友好大厦的场地。

走进馆内。

一股混着松节油与旧纸张的暖意在湿冷里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