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的危机又来了(2 / 2)

茯苓、茵陈、白术等主药用量大,每样预备几百斤,一点都不多。

沈汝珍又道:“但凡水患,上吐下泻最为常见。另外二个方子,可以少备一些,藿香正气散却要管够……”

“哪里止一千病人?”

沈青黛正在一边擦拭药柜,听到这里,忍不住放下抹布,插话打断。

“爷爷,我昨夜便说了,得按两千病人备药,至少一千五六百。”

“不会吧!咱们县有那多人吗?”

陈子履有些吃惊。

要知道,在贵县的户籍册,只有五千多户人家。哪怕加上军户,亦不会超过六千五百户,即五万多青壮老幼。

六千多户人家,便有两千人染疫,三户中一,未免太倒霉了吧。

沈青黛却很笃定,答得斩钉截铁。

“谢村、东津等几个市镇,每逢墟日赶集,比城里还热闹几分哩。只是大家不进城,你又不下乡,不知道罢了。”

说着,又转向沈汝珍道:“咱们哪次出诊,不都得给几十个老乡看病?城里可有这么忙的?”

陈子履听得苦笑连连。

按大明惯例,一县一府之堂官,是不能轻易下乡的。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既不能下乡细究,便只能通过户籍、实征等簿册,了解治下民情。

至于簿册未载的部分,询问户房胥吏、各乡里长,人家也不肯明说,只能靠猜。

医者出诊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自然比自己更清楚。

三人聊得热闹,林杰、林舒也凑了过来。

林杰道:“沈姑娘说得不错,光咱们甲便有五六家佃户。每次催粮,没有他们的名字。”

林舒也道:“听我哥说,他们以前也是军户,军屯被占了,才成了佃户。”

陈子履愈发吃惊,一个甲便有五六户不纳粮,看来本县的隐户情况,比广东还严重。

他连忙祭出AI,重新调阅各类簿册,复查户房、兵房近几十年的记载。

有的放矢之下,很快发现不少端倪。

原来,贵县北边的龙头山,正是大藤峡山区的右臂。

为防土司叛乱,朝廷早在两百年前,在这里设置了大量卫所。

即奉议卫五个千户所,向武千户所,以及贵县守御千户所,合称一卫七所。

在整个大明,贵县的卫所数量也算多的,甚至比辽东还多。

沈青黛提到的几个市镇周围,正有好几个千户所的所城。

按大明军制,每个千户所统辖1120军户,人丁很是不少。然而万历朝以来,历任知县每次复核军册,都要勾销一些军户。

十几任下来,每个千户所便只剩下百来户,远比附近的民户少了。

如今户、军二册上没人,实际却很多,只有一个缘由——隐户太多了。

那些隐户或为豪强之佃户、奴仆,或靠打短工过活,或沦为乞丐。

他们不置田产,不缴税赋,不打官司,不考科举……

总而言之,他们在各类簿册里,没有任何痕迹,仿佛隐形了一般。

在豪强、胥吏、衙役的联手压制下,他们甚至不能随便进城。

陈子履无事不能下乡,自然看不到。

偏偏那些人也是大明子民,且远比普通民户更加贫穷困苦,更需要赈济。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大灾之后,若官府坐视不管,则民变多半在这些人里爆发。

所以,官府还得花钱为他们备粮、备药……

想到这些,陈子履的头更大了。

沈青黛道:“还有,若是瘟疫横行,龙头山的僮、苗等少民,也会来城里抓药。药局是一视同仁,还是轰出去?”

“轰出去……自然是不行的。”

陈子履愈发苦涩。

大藤峡土司桀骜不驯,少民性情彪悍,比隐户麻烦十倍。两百多年来,发生过几次大叛乱,十几次小叛乱。

如今朝廷连打败仗,一个弄不好,他们又该扯旗造反了。

“沈姑娘莫急,容我想想办法。”

“那你快想。”

“那个……有了!”

陈子履一拍大腿,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病人多,也很有多的好处,而且好处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