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巨大的吃人阴谋(1 / 2)

知县把话说到这份上,邹杰自然无话可说,很快腾出一个空仓库,招呼手下收储粗粮。

大樟里乡民将红薯陆续卸下,收到了钱,个个喜气洋洋。

沙地多的乡民,对陈子履更是感恩戴德,称谢不迭。

原来早在万历21年,福建商人陈振龙便将耐旱、高产的红薯,从吕宋引入大明。

到了崇祯初年,广西已有不少乡农在旱地、坡地或沙地种植此物,增加亩产,减轻浇灌之苦。

可惜红薯不耐储存,太热、太冷都容易腐坏。

且这玩意“味甘而微涩”,吃多了非但腻味,还会容易腹涨,放屁连连,奇臭无比。

大家都觉得红薯是低贱之物,不爱买,不爱吃。

因此,红薯价格十分低廉,市价常常不到大米的三成。

偏偏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之后,官府征税时收折色(银钱),少收或不收实物。

乡农得想办法把产出卖个高价,才能筹到足够的银钱完税。

于是红薯收获后便要优先吃,天天吃,月月吃,以省下更多大米出售。

有人还担心,这洋玩意吃多了会不会折寿,亦或落下病根。

如今官府愿意花钱收红薯,他们当然乐意之至。

陈子履不放心胥吏手脚,一直在旁盯着入库出账,当场便算清一天的收获:

花费42两赃罚银,采购到两万多斤红薯。筐与筐间隔堆放,装了大半仓。

陈子履亲手贴条封存,嘱咐邹杰,一定要保证仓库阴凉通风。

又再次警告,若损耗超限,非但要他照价赔偿,还要治他渎职之罪!

邹杰不禁暗暗发苦。

自从新知县上任,常平仓半个月接下的活,比以前一年都多。

然而,监理仓廪本就是仓大使之责,他不知该如何推搪,只好硬着头皮应承。

“县太爷严苛至此,难伺候啊!”

-----------------

这一边,陈子履回到县衙后堂,便向孙二弟问起乡间情形,是否遇到可疑的事。

孙二弟早就想说,立即答道:“大樟里的老乡很奇怪。城里米价那么高,他们不推进城卖,反倒低价卖给北山墟的歇家,真是太懒了。”

接着,他说起下乡一天的见闻。

北山墟是大樟里附近的市集,今天刚好是墟日,赶集的人很多。

不少乡农将大米运到那里出售,歇家店前排成长龙,比常平仓热闹多了。

一天下来,北山歇家至少能收到三百石大米。

其实,北山墟距离县城不算太远,乡民起得早一些,多走几步便可运粮入城。

如此乡民能多赚一点,城内粮价也得到了平抑,可谓两全其美。

所以孙二弟才说,那些乡民既懒,又不懂得变通。

陈子履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让苦涩的茶水润入喉咙。

“他们不是懒,是没有办法。”

孙二弟奇道:“这是怎么说的?”

“你呀,都到乡下了,就不能和老乡们多聊一聊,打听打听?到底谁更懒?”

陈子履拿起“不求人”,在孙二弟的脑壳上敲了一下,以示责备。

“三岁小孩都懂唱了,‘浔州粮多卖广东,广东丝多卖扶桑’。你想想,广州丝行能包揽生丝,贵县歇家就不能包揽大米吗?”

孙二弟终于恍然大悟。

乡下的大米,早就被市集上的歇家包圆了。

乡民若私运米粮入城,纵使低价求售,恐怕也没有米铺收。

若惹怒了歇家,麻烦就更大了。

反过来说,自己若不是手持官府牌票,一个外地人到大樟里收粮,很可能被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