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头的守军,看着城外黑压压的燕军士卒,紧张的双腿都在颤抖。
守将童俊站在箭楼之上,望着远处朱棣的帅旗。
沉默良久,权衡利弊后,终于还是叹了口气,下令打开城门。
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
守军们放下武器,
整建制地出城列阵,向燕王朱棣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前锋抵达龙潭,这里距离南京城只有三十里。
燕王朱棣勒马立于高处,目光望向远方的紫金山。
那里埋葬着他的父亲,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还埋葬着他的母亲,大明贤后马秀英。
站在朱棣身后的,是他最为依仗的将领之一,同时也是自己的儿子的朱高煦。
南京城,是朱棣从小长大的地方,宫墙里的每一块砖石,街道上的每一处拐角,都刻着他年少时的记忆。
可如今,他却以另一种身份,踏上了这片藏着深刻记忆的故土。
消息传到皇宫时,建文帝朱允炆正在批阅奏折。
听到内侍慌张的通报,他手里的朱笔“啪嗒”一声掉在龙案上。
朱允炆有些失魂落魄的地站起身,然后对内侍说道:“快,召集大臣前来议事!”
很快,建文帝最倚重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以及其他几位大臣,就来到了奉天殿中。
翰林院编修程济最先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暂避锋芒。浙江、湖南等地尚有忠于朝廷的驻军,可先往那里避难,待站稳脚跟后,再号召天下兵马围剿反贼!”
方孝孺却立刻站出来反驳道:“不可!京城乃国本之所在,城墙坚固,粮草充足,陛下应当坚守待援。
同时,我等可派人向朱棣假装‘割地求和’,拖延时间,如今各地援兵正在赶来,只要撑过这段时间,燕贼必败!”
朱允炆觉得方孝孺这个建议非常好,于是下令就这么办。
但朱棣是什么人,岂会被这种雕虫小技所蒙骗?
六月十三日,
燕军在金川门外架起攻城器械。
朱棣来到阵前,拔剑前指:“攻城!”
然而,就在燕军发起冲锋的瞬间,金川门突然打开了。
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从城门中走出来,身后跟着一群放下武器的守军。
朱棣先是一愣,随即对着李景隆点了点头,向身后挥手道:
“传令,兵分三路:一路控制各衙署,抓捕方孝孺等逆臣。
一路接管六部,封存文书档案。
最后一路,随我直扑皇宫,务必找到朱允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皇宫内,朱允炆还在焦急地等待使者那边的消息。
突然间,他听到宫外传来了阵阵喊杀声。
紧接着,内侍连滚带爬地冲进来:“陛下,不好了!金川门失守,燕军进城了!”
朱允炆双腿一软,险些瘫倒在地。
他扶着龙椅,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完了,一切都完了……”
说着,他猛地抽出墙上的宝剑,就要往脖子上抹去。
“陛下不可!”程济眼疾手快,一把夺下宝剑,苦劝道:“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逃出皇宫,日后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陛下,老奴想起一事!”这时,少监王钺突然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着说道:“高皇帝驾崩时,曾留下一个铁箱,嘱咐说‘遇大难,启之’。
那箱子现在就在奉先殿左侧的密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