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通知贴在巷口最显眼的老槐树下,红头文件,措辞恳切,大意是响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为整个老城区更换新一代智能路灯。
节能,环保,还能实时监控路况。
居民们起初是欢迎的,孩子们甚至对那种据说能连接Wi-Fi的新灯充满了好奇。
施工队在三天后一个晴朗的早晨进驻,带着崭新的设备和一脸的公事公办。
队长是个爽快的中年人,跟围观的街坊们笑着解释:“大爷大妈们放心,就换个灯泡的功夫,天黑前保证亮堂!”
然而,当第一个工人拿起巨大的扳手,对准巷口那盏最老的灯柱底座时,异变陡生。
“咔哒。”
扳手与螺丝帽碰撞的声音清脆刺耳。
就在这一瞬间,整条卧龙巷,从巷口到巷尾,所有上了年纪的老路灯,仿佛收到了一个无声的指令,猛地齐齐闪烁起来。
不是忽明忽暗的接触不良,而是一种极具节奏感和压迫感的爆闪。
“啪!啪!啪!”
三下,不多不少。
光芒刺眼,带着一种冰冷的、不容置疑的警告意味。
闪烁过后,所有路灯恢复了昏黄的常态,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那股电流划过空气的焦灼气味,和所有人心头窜起的寒意,却无比真实。
“邪门了……”年轻的工人手一抖,扳手掉在地上,发出哐当巨响。
队长脸色也变了,他检查了总闸,一切正常。
可没人敢再动第二下。
居民们的议论声嗡嗡响起,从最初的支持变成了窃窃的恐慌。
施工,被迫暂停。
林知夏就是在这种混乱中找到居委会王主任的。
她抱着厚厚一沓文件,上面是她手绘的、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和连接线的“卧龙巷光脉图”。
“王主任,这些老灯不能随便拆,”她语速很快,指着图纸上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它们之间有种特殊的联系,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次集体闪烁是最高级别的警告,说明……”
“小林啊,”王主任推了推老花镜,打断了她,脸上是那种应付年轻人的无奈笑容,“你的心情我理解,对老物件有感情。但你这个……又是光脉,又是生态的,太玄乎了。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嘛。”
一句话,堵死了林知D夏所有的解释。
她看着自己耗费了无数个夜晚整理出的数据和模型,在对方眼中,不过是小女孩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晚,夜色如墨。
林知夏独自坐在巷口那盏被“警告”过的路灯下,腿上放着她的笔记本电脑。
冷白色的屏幕光映着她专注而倔强的脸。
小黑,那只通体乌黑的猫,安静地蹲在她肩头,金色的眼瞳在黑暗中亮得惊人。
她十指翻飞,将白天的电压波动、光照异常频率、甚至居民们描述的“感觉”都量化成数据,录入一个复杂的模型中。
每当她完成一行代码的输入,小黑的尾巴尖就会像个优雅的指挥棒,轻轻扫过键盘上的某个特定按键。
“喵。”
一声轻叫,尾巴落下。
屏幕上,那张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虚拟光网模型,肉眼可见地亮起了一寸,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不远处的阴影里,楚牧之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他没有上前,只是沉默地站着。
苏晚晴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那人与猫的仪式:“她总有自己的办法。她在用档案员的方式守护这里——不是声嘶力竭的对抗,而是无可辩驳的证明。”
她递过来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纸张还带着温热。
楚牧之接过来,标题让他瞳孔微微一缩——《关于卧龙巷老城区照明系统的非技术性稳定机制研究》。
他一页页翻看,里面没有一个字提到“鬼神”或“灵异”,全是严谨的图表和数据分析。
林知夏将过去三年里,每一盏灯的每一次异常闪烁记录、居民们反馈的“灯下怪事”、甚至对应时间点的天气湿度、地磁变化……全都整合在了一起。
她用最科学的语言,试图去描述一个最不科学的现象。
楚牧之喉头有些发干,最终只能化作一声苦笑:“她这是……想用一篇论文,留住一束魂。”
施工队显然不想把工期拖延下去。
午夜刚过,一阵压抑的引擎声由远及近,他们竟然选择了偷偷复工。
这一次,他们经验老道,直接切断了片区的总电源。
“没了电,看你们还怎么闪!”队长低声咒骂着,亲自操刀,将扳手再次狠狠卡在了灯柱底座的螺丝上。
然而,扳手刚刚拧动了半圈,比白天更加恐怖的景象发生了。
没有预兆,没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