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以南江为支点(2 / 2)

在细胞生物学乃至更广阔的生命科学领域,一个以“数据驱动、计算先行、系统思维”为特征的新范式已经确立。

而繁缕,正是这个新范式的定义者和引领者。

全球细胞生物学的权力版图,经此一役,已然完成了决定性的重构。

报告会落幕,但繁缕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

报告会的余温尚未散去,全球学术界仍沉浸在繁缕研究院带来的震撼中。

然而,对陆时羡而言,这场成功的学术盛宴仅仅是他宏大蓝图的一块基石。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热闹,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打算以南江为支点,撬动全球生命科学的格局,将这次报告会升格为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顶级学术品牌。

最后打造东方“达沃斯”式的 “南江国际生物论坛”。

在报告会结束后的第二天。

陆时羡便召集了核心团队与南江市主要领导,召开了一场闭门会议。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投射出的不是庆祝的烟花,而是一幅未来“南江国际生物论坛”的规划草图。

“一场报告会的影响力是短暂的。”陆时羡开门见山,声音冷静而富有穿透力:“但一个持续性的、具有全球号召力的顶级论坛,将成为人才、技术、资本和思想的永久性‘交换机’。”

“我们要做的,不是每年开几天会,而是要在南江,建立一个引领全球生命科学走向的‘神经中枢’。”

他阐述了这个论坛的三大核心定位:

“第一个是前沿风向标,它将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重大成果的首发平台与思想碰撞的中心,定义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个是人才引力核,通过持续曝光和顶级交流环境,形成对全球顶尖科学家,尤其是青年才俊的“虹吸效应”。”

“第三则是产业催化剂,它将打通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生物技术投资与合作的价值洼地。”

这番构想,让在座的南江市领导心潮澎湃。

这已远超普通学术活动的范畴,而是一个能极大提升城市能级、塑造全球影响力的战略工程。

只不过,这一场短短一个小时的短会,丝毫不能满足南江市的需求。

他们亟待和陆时羡就这个设想进行一场更为深入的谈话与沟通。

南江市政府的顶层会议室里,陆时羡和书记李振华、市长周明宇等主要领导相对而坐。

窗外是灯火通明的南江新城,窗内则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对话。

李书记,周市长。陆时羡开门见山,将一份精心准备的规划书投影到大屏幕上:上次我们讨论了国际生物论坛的构想,现在我想具体谈谈如何让它成为南江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