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再次候选(2 / 2)

此言一出,科技部门负责人立马表态:“‘方舟’二期工程的论证与立项工作,必须立刻加速推进!我们要把这种领先优势,转化为持久的战略优势!”

发改部门的领导也随即补充道:“对于繁缕这样能打硬仗、能出颠覆性成果的机构,资源配置要建立‘绿色通道’,给予更大的稳定支持和自主权。”

燕京述职的余音尚未散去,另一场关乎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的遴选,也就是2025年度华科院院士增选,已悄然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

与往常一样,这场每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事,牵动着整个华国科学界的神经。

然而,今年的气氛却与往年截然不同,因为一个名字再次如同无形的磁场,吸引着所有的关注与讨论。

陆时羡再次进入了华科院院士增选名单。

事实上,这已是陆时羡第三次进入这个名单。

2018年,他刚刚摘取诺贝尔奖桂冠,意气风发。

历经千帆回国后,那时他才二十七岁,是国内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提名材料交上去后,在学部初评阶段就引发了激烈争论。

一位资深院士在评审会上直言不讳:诺奖确实了不起,但我们评选的是院士,不是明星。院士需要的是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持续的贡献能力,这么年轻就当选,对其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候选人不公平。

另一位院士说得更委婉:年轻人,未来路的还长。不妨再沉淀几年,等团队建设更完善,培养出更多人才,到时候水到渠成。

那年的投票结果,赞成票刚过三分之一。

消息传出后,网上还掀起过一阵论资排辈扼杀天才的讨论。

2023年,第二次参选。

支持的声音明显多了起来,但在最后的全体院士投票中,赞成票停留在58%,距离三分之二通过线仍差一口气。

会后一位与他相熟的院士私下透露:还是太年轻了。有人说等他四十岁再选也不迟,还有人说就让他再经受些考验

但落选没过多久,却传来陆时羡已在米国当选外籍院士的消息,繁缕研究院初具规模。

而这一次已经是他第三次候选,不仅有着前两次的深厚积累,更携带着“枢纽蛋白”在Cell上发表引发全球关注与热议的大势而来。

很多专家和机构都预测,他在2025年增选院士的几率很大。

按照惯例,院士增选有着严苛的资历、年龄和成果要求,是一个需要漫长积累和同行认可的过程。

陆时羡之前的两次分别走的燕大和植物学会的路子进入的候选名单。

而这一次,对于开创了全新领域、做出颠覆性贡献的卓越科学家,华科院章程中留有“特别推荐”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