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幸运的诺奖得主,而是被公认为一位能够定义科研前沿、开创全新范式的战略科学家。
他的洞察力、领导力以及在面对不公和竞争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赢得了学界广泛的敬佩。
论文发表后,繁缕研究院的公开邮箱和电话几乎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咨询、博士后申请、甚至是一些资深学者寻求访问交流的信函所淹没。
《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的编辑第一时间发来邮件,邀请陆时羡团队考虑将后续研究成果投给他们。
多家跨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基础发现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潜力,因为针对“调度网络”的调控,可能意味着全新类型的智能药物。
合作邀约和投资意向书像雪片般飞来。
国际学术圈的反应,从最初的震惊、质疑、到深入的思考、再到最终的认可与追捧,完成了一次剧烈的震荡。
这篇论文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重新调整了领域内的影响力格局,将资源和注意力疯狂地吸引向东方,吸引向那个名为“繁缕”的研究院。
这场由《细胞》一次特刊引发的风暴,清晰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探索中,一个新旧力量的交替已经不可避免地进行。
繁缕研究院,凭借这一次开创性的工作,已经稳稳地站在了浪潮之巅,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
所有之前关于它“被碾压”、“已出局”的论调,在此刻都成为了一个遥远而可笑的笑话。
就在国际学术界因《细胞》特刊而地动山摇之际。
这场科学风暴的缔造者陆时羡,已悄然置身于燕京西郊一栋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建筑内。
这里没有学术界的喧嚣,只有一种沉淀了权力与智慧的静谧。
他此行目的很明确,越过一切中间环节,直接向能决定华国科技命运的最高决策层,当面阐述“枢纽蛋白”及“智能调度网络”研究的深远战略意义,进行一次特殊的工作述职。
并以这份沉甸甸的成果,为华家对“方舟”乃至整个前沿探索方向的持续投入,注入一剂最强的“信心催化剂”。
汇报场所是一间看似朴素,却处处透着庄重与威严的会议室。
深色的木质墙壁吸音良好,椭圆形的长桌旁,坐着的人数不多,但分量极重。
除了分管科技、财政的领导,发改部门、科技部门、工信部门的主要领导,还有两位来自军方科技委员会、肩扛将星的将军。
以及几位虽无具体行政职务,却对国家科技战略拥有极大影响力的资深战略科学家。空气仿佛凝固,每一道目光都蕴含着审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