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欣赏这种不仅局限于发现本身,更能看到未来应用图景的思维方式。对于陆时羡在其他方面的“据理力争”,他表现出东方学者特有的包容与理解,认为这是主导一项开创性工作的学者应有的气魄。
他欣然确认了稿件的接受。
卡尔·法森特博士则是仔细核查了陆时羡补充提供的模型特征重要性分析数据。
作为计算领域的权威,他当然能看出对方在可解释性上做出的努力,也明白完全“白箱化”一个复杂拘束模型在当前阶段的困难。
他推了推眼镜, 意识到陆时羡并非拒绝严谨,而是在扞卫一种基于大数据和复杂模型进行科学发现的“新权利”。
这种敢于定义游戏规则的自信,让他这个同行也心生感慨。
他最终回复:“作者已提供额外分析,回应了主要计算方面的关切。同意接受。”
最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教授在审阅最终的修改稿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因为她看到陆时羡不仅接纳了她关于提升论文影响力的战略建议,更在回复中展现了卓越的学术判断力和沟通技巧。
“他清楚地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该采纳。这份成熟与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她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不仅在推动科学的边界,更在娴熟地驾驭学术生态的规则。她毫不犹豫地发送了最终确认。
四位审稿人,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领域内顶尖科学家思维方式的熟悉,早已从论文宏大的叙事、精巧的计算设计以及回复信中透露出的强大自信,猜到了通讯作者的真实身份。
他们对陆时羡的“据理力争”并未感到被冒犯,反而视其为一位真正顶尖探索者扞卫自己学术领地的正当行为。
在科学探索的最前沿,适当的坚持与自信,往往比一味的妥协更能赢得尊重。
最终,所有的审稿人都确认了稿件的接受。
当《细胞》主编玛格丽特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最终确认邮件后,她知道,一个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她亲自向陆时羡发出了稿件正式接受的邮件,并在邮件的最后,罕见地加上了一句私人化的附言:
“恭喜,陆博士。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你们,已经站在了风眼之中。”
“让这个世界都来见识一下来自遥远东方的震撼吧。”
......
时间来到11月。
当最新一期的《细胞》期刊以特刊形式发布,封面是SFR-1蛋白动态变构的抽象艺术图,配以醒目标题 “细胞智能调度网络:连接信号与运输的新范式” 时,国际学术圈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思想核弹。
这篇由陆时羡作为通讯作者、繁缕研究院与多位诺奖得主合作完成的论文,以其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多维度的证据链和颠覆性的视角,瞬间引爆了全球生命科学界的讨论。
论文上线不到一小时,各大实验室、研究所的邮件列表和内部群组就被相关的讨论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