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据理力争(1 / 2)

四份来自学界顶端的审稿意见,如同四道蕴含着无穷智慧与力量的光束,汇聚到了陆时羡的案头。

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逐字逐句地研读,脸上没有任何不悦,反而带着一种遇到真正对手的专注与兴奋。

在随后召开的核心团队会议上,气氛凝重。

罗伯特教授有些焦躁:“拉斐尔斯要求的那些点突变和生化验证,至少需要三个月!法森特要的模型可解释性分析更是无底洞!我们是不是先按照他们的要求补实验?”

埃琳娜也面露难色:“有些结构生物学方面的验证,确实需要时间。”

陆时羡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声音沉稳而清晰:

“诸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这四位审稿人,都明确建议接受。这意味着,我们工作的核心价值与颠覆性,已经得到了最高层次的认可。现在的分歧,在于‘完美’的程度。”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他们的意见非常宝贵,指出了我们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的方向。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

“这篇论文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利用超算驱动的多尺度模拟,整合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级框架。我们不能陷入为每一个预测点去补充传统实验的无底洞中,那会让我们失去率先提出范式的先机。”

他决定亲自起草回复信,并且要“据理力争”。

针对拉斐尔斯博士关于“生化实验验证”的要求,陆时羡在回复中首先表达了最高的敬意,并同意其重要性。但他笔锋一转:

“我们完全同意直接的生化实验验证是最终的确证。然而,我们认为,本文的首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智能调度网络’这一系统性概念,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强大、最多维度的计算证据链。”

“传统生化方法在捕捉这种动态、瞬时的分子决策过程方面存在固有局限,而这正是我们采用创新计算范式的原因。我们已将补充相关的生化验证实验列为我们后续研究的最优先事项,并将在后续论文中详细报告。”

“但我们坚信,当前论文所呈现的计算证据的强度、自洽性与新颖性,已足以支撑其核心结论,并值得优先与学界分享以推动领域发展。”

这个回应,既尊重了拉斐尔斯的学术坚持,又清晰地划定了边界、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是“范式提出”之作,而非“终极验证”之作。

对于法森特博士对数据模型“黑箱”的质疑,陆时羡的回复则更加技术化。

他详细提供了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指出了哪些蛋白质特征,如磷酸化位点保守性、结构域特异性等对网络预测贡献最大。

但他也强调:“我们认同模型可解释性的重要性,并已尽力提供。但我们必须指出,探索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有时需要接受基于数据的、一定程度上的‘黑箱’预测,并将其作为发现新生物的‘探针’。”

“我们相信,我们模型所预测的‘影子网络’,其价值正在于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置信度的新假说。将其完全‘白箱化’在当前阶段既不现实,也可能限制了其发现未知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