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5 章 北上拓局(2 / 2)

赵德昌见民怨沸腾,再也无法隐瞒,只能交出真实田册——安靖府实际无主与抛荒的田地,竟有五千余亩,是此前上报的五十倍。苏明理当即下令,按照江南“三方核查”制度,将这些田地全部分给流民与佃农,还特意留下一千亩作为“公田”,租给无劳动力的孤寡老人,租金由官府统一管理,用于村落的学堂与医馆建设。

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安靖府最大的士族——王家,联合北方七家士族,以“苏明理破坏祖制、离间官民”为由,向京城递上联名诉状,还暗中煽动部分佃农,谎称“官府分田后会加收重税”,试图让流民放弃田地。

消息传到京城,苏知意正在御书房与墨渊商议北方新政。看到诉状,墨渊脸色一沉:“这些士族冥顽不灵,江南受挫后仍不知悔改,竟还想在北方兴风作浪!”

“陛下,北方与江南不同,士族势力根深蒂固,单纯的核查与分配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苏知意沉思片刻,提出建议,“臣以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派锦衣卫前往北方,暗中调查王家等士族与李宏党羽的往来,若有勾结,严惩不贷;二是让明理在北方推行‘租税改革’,凡分到田地的流民,前三年免征赋税,第四年起只缴纳三成租税,比士族的租税低一半,让流民安心耕种。”

墨渊点头赞同,当即下旨:派锦衣卫指挥使秦风率百人前往北靖道,协助苏明理调查士族动向;同时颁布“北方租税新政”,明确流民分田后的赋税标准。

苏明理收到圣旨时,正与王家主人王显宗对峙。王显宗带着家丁堵在分田现场,声称“田地是王家祖产,绝不允许官府分配”。苏明理将圣旨递给王显宗,语气冰冷:“王老爷,陛下已下旨,北方流民分田后前三年免征赋税,且锦衣卫已抵达安靖府,专门调查士族与李宏党羽的勾结之事。你若再敢阻挠新政,休怪本官依法处置!”

王显宗看过圣旨,又听闻锦衣卫已到,脸色瞬间惨白。他深知李宏倒台后,朝廷对勋贵残余势力追查甚严,若被查出与李宏党羽有牵连,王家必将万劫不复。他连忙收起嚣张气焰,拱手道:“苏大人,此前是王某糊涂,愿意配合官府分田,绝不再从中作梗。”

王家妥协后,其他士族也纷纷收敛气焰,北方土地重整得以顺利推进。苏明理并未就此放松,他深知北方旱地耕种难度大,特意从江南调来熟悉水利的工匠,在安靖府、河安府等地兴修水渠,引河水灌溉旱地;还从京城运来改良的粟米种子,派农技人员向流民传授耐旱种植技术。

为了让流民安心,苏明理还在每个村落设立“新政议事会”,由流民推举代表与官府、士族共同商议村落事务,解决耕种中遇到的问题。议事会成立后,流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不仅主动参与水渠修建,还互相传授耕种经验,北方的田野上,渐渐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三个月后,北靖道迎来了土地重整后的第一个播种季。苏明理站在田埂上,看着流民们用改良农具播种粟米,脸上满是欣慰。张敬之递来一份奏报:“苏大人,北方五省已有三省(靖安省、平远省、云漠省)完成土地分配,共惠及流民三万余人,水渠修建也已完成大半,预计明年春耕时便能投入使用。王家等士族不仅配合新政,还主动捐赠粮食,资助学堂建设。”

“这便是民心所向的力量。”苏明理感慨道,“只要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士族再顽固,也会被大势所趋。”

当晚,苏明理给苏知意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北方新政的进展,还附上了流民耕种的草图。信中写道:“姐姐,北方的冻土已渐渐融化,百姓们的希望正在生根发芽。待明年丰收,北方定能成为第二个江南,不辜负陛下与姐姐的期望。”

苏知意收到信时,墨渊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她将信递给墨渊,眼中满是骄傲:“明理在北方不仅推行了土地重整,还创新了‘公田’‘议事会’等举措,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墨渊仔细阅读后,笑着点头:“明理已成长为新政的栋梁之才。待明年北方丰收,朕便下旨,将他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大靖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滋养百姓,孕育希望。”

窗外,京城的雪悄然落下,覆盖了街道与宫殿,却掩盖不住新政带来的生机。苏知意看着墨渊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