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5 章 北上拓局(1 / 2)

江南道的丰收锣鼓声尚未消散,一份来自京城的圣旨已送到江宁府衙。苏明理展开明黄卷轴,墨渊的字迹力透纸背:“着江南道巡抚苏明理即刻启程北上,任北靖道新政督导使,统筹北方五省土地重整事宜,户部拨银二十万两以为支撑,御史台派左御史张敬之随行监督。”

放下圣旨,苏明理心中既激动又凝重。北方与江南截然不同——这里土地贫瘠、多为旱地,且受前英国公李宏残余势力影响,士族与勋贵盘根错节,新政推行难度远超江南。李默之端来一杯热茶,语气中满是担忧:“苏大人,北方士族素来排外,且李宏虽被贬为庶民,其党羽仍在北靖道任职,您此去怕是困难重重。”

苏明理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暖意,眼中却透着坚定:“江南初定时,谁又能想到士族会妥协?北方虽难,但只要我们秉持‘以民为本’,结合当地实际推行新政,定能找到破局之法。你暂代江南道巡抚之职,继续推广新农具与水利工程,待我在北方站稳脚跟,再与你汇合。”

三日后,苏明理与张敬之率领新政督导团,踏上北上之路。队伍行至北靖道安靖府时,便遭遇了第一场阻碍——安靖府知府赵德昌以“北方土地多为世袭产业,无主田地寥寥无几”为由,拒绝提供田册,还暗中吩咐下属拖延新政督导团的食宿安排。

“苏大人,赵知府这是故意给我们下马威啊。”张敬之看着迟迟不到的驿馆房间,脸色沉了下来,“他是李宏的门生,当年李宏在朝堂发难时,他曾多次上书附和,如今定是想阻挠我们推行土地重整。”

苏明理却并不着急,他让随从拿出江南道的丰收画册,走到驿馆外的广场上,向围观的百姓展示:“乡亲们,这是江南道土地重整后的丰收景象,流民分到田地,用改良农具耕种,一亩地能收三石粮。只要北方推行土地重整,你们也能像江南百姓一样,有田种、有饭吃!”

百姓们围了上来,看着画册中金灿灿的稻穗与流民的笑脸,眼中满是向往。一名老农颤声问道:“大人,北方都是旱地,种不出水稻,土地重整真能让我们有饭吃?”

“当然能。”苏明理蹲下身,耐心解释,“我们会根据北方旱地特点,推广耐旱的粟米与小麦品种,还会兴修水渠,解决灌溉问题。只要大家愿意配合,不出两年,安靖府定能粮食满仓。”

这番话让百姓们动了心,纷纷请求苏明理尽快推行新政。赵德昌得知消息,生怕激起民愤,只能不情愿地送来田册,还亲自前来驿馆赔罪:“苏大人,此前是下官思虑不周,还望大人海涵。”

苏明理接过田册,翻开一看,却发现其中大半田地都登记在“赵氏”“王氏”等士族名下,标注“无主”的田地不足百亩。他冷笑一声:“赵知府,安靖府去年遭遇旱灾,不少农户流离失所,抛荒的田地何止百亩?你这田册,怕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吧?”

赵德昌脸色一白,强辩道:“大人有所不知,那些抛荒田地早已被士族收留的流民耕种,算不上无主之地。”

“既是流民耕种,为何不将田地分给流民?”苏明理追问,“士族坐享其成,流民却只能佃耕,缴纳高额租税,这便是你口中的‘合理安排’?”

赵德昌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狼狈离去。张敬之看着他的背影,忧心道:“北方士族与官府勾结紧密,田册造假只是开始,后续怕是还有更多阻挠。”

“那就让百姓来做见证。”苏明理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明日起,我们分两队行动:一队由你带领,前往周边村落核查抛荒田地;另一队由我带领,组织流民登记,凡能证明自己曾耕种某块田地、且田地已抛荒五年以上的,便可纳入土地分配名单。”

接下来的半个月,新政督导团与百姓紧密配合。流民们纷纷主动带路,指认抛荒的田地;不少佃农也站出来,揭露士族强占田地、收取高额租税的真相。苏明理将核查结果整理成册,在安靖府衙前公示,百姓们看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田地被士族登记在册,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官府归还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