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丝的演讲,通过国内的宣传渠道,同步在电视台和电台里面传播了出来。
这一番话,不仅仅让来到现场的人们,还有那一些坐在电视机和电台边收听的人们。
更加让那一些被邀请过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们,想起了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刚开始的峥嵘岁月。
那是星星之火刚刚点燃的时候,那是希望的开始。
那时候的星星之火,现如今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点燃了起来。
照亮了全世界很多地方,为那一些地方的人们,指明了未来道路的方向。
缓了片刻之后,乔丽丝继续开口说道。
“你们还记得那个叫亚历山大·马特维耶夫的纺织工人吗?”
“他是彼得格勒苏维埃的代表,1917年的冬天,他揣着一张皱巴巴的党章,在工厂的地下室里给工友们讲课。”
“宪兵来搜查时,他把党章塞进煤堆里,自己被打得遍体鳞伤。”
“却笑着对工友说:“别害怕,真理永远都打不碎。”
“十月革命爆发那天,他带着工人们拿着铁棍、斧头,冲向冬宫的大门。”
“他不是为了当官,不是为了发财,只是因为他见过邻居家的孩子,因为买不起面包饿死在街头。”
“见过女工因为反抗资本家的侮辱,被打断胳膊。”
“他说:“我要让这样的日子,在这片土地永远的消失。”
“还有那些在国内战争中,牺牲的青年党员。”
“1919年,白匪军围攻察里津,粮食断绝,弹药紧缺。”
“18岁的党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女扮男装加入红军,负责运送弹药。”
“在一次运输途中遭遇伏击,她为了保护弹药车,抱着手榴弹冲向敌人,爆炸的瞬间,她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苏维埃万岁”。
“她的口袋里,还装着一封没寄出去的信,信里写着:“等战争结束,我想种一片向日葵,看着它们朝着太阳转,就像我们朝着社会主义转一样。”
“那时的共产党人,是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的人。”
“他们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胜利的那天。”
“但他们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不会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错。”
“他们流血,是为了让后来人不再流血;”
“他们牺牲,是为了让千万人能站起来。”
“这颗红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我们”,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社会主义的明天。”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的坦克越过苏波边境。”
“列宁格勒被围困,斯大林格勒变成废墟,莫斯科郊外的战壕里,战士们抱着步枪,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坚守。”
“那时的苏联,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法西斯要摧毁的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信仰。”
“一种“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