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于吴天师“刀枪不入”的信仰,在可能到来的正规军和枪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一种“羊群效应”开始显现,只要有人表现出惊慌,便会带动一片人陷入混乱。
吴天师及其核心则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一方面,他们无法立即验证谣言的真伪,另一方面,他们比普通帮众更清楚,如果日军真的来袭,凭他们的实力和已被动摇的士气,根本不堪一击。
吴天师试图强作镇定,呵斥手下“休得慌乱,摇惑军心”,但其声音中的底气不足反而加剧了人们的猜疑。
他连续派出几波亲信前去打探,但这些人往往刚离开不久,宅内关于他们“已被日军抓获”或“半路遭遇不测”的新谣言就又产生了。
对石云天等人的态度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一部分帮众觉得,如果“江抗”的先遣队真的在外面,或许能抵挡日军?
另一部分则怀疑,是不是石云天他们引来了鬼子?
这种内部的分化和猜忌,正是“老六”所乐见的。
他混在人群中,时而煽风点火:“早知道当初就该直接……”
时而假装分析:“我看那姓石的也不可靠……”
进一步的搅浑水。
“老六”此举有多重深意。
转移矛盾——将帮内的注意力从“是否归顺江抗”的谈判,转移到“如何应对日军来袭”的生存危机上。
制造混乱——在恐慌中,吴天师的指挥更容易失灵,帮众更容易被煽动,他便于浑水摸鱼,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促使双方火并。
拖延时间——为可能正在向该区域运动的日军部队或他后续的破坏行动创造时机。
考验与孤立——观察吴天师应对危机的能力,若其表现不堪,或可为自己日后夺权或彻底掌控这支力量埋下伏笔。
然而,谣言终归是谣言。
就在宅内气氛紧张到极点,几乎一触即发之际,最初被派出的那名侦察帮众带着更准确的消息回来了,日军之前的异动,只是例行的物资调配和一小队人员的换防,目标并非大桥村,且队伍早已远离。
真相虽已到来,但谣言造成的信任裂痕、士气打击和心理阴影却难以立刻消除。
吴天师的威信再次受损,而石云天则从中更清晰地看到了天助帮内部的脆弱和那个潜伏“暗影”的威胁。
谣言虽止于事实,但其滋生的土壤,信息的不透明与人心深处的恐惧却依然存在,为接下来的斗争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夜色如墨,大桥村赵乡绅大宅内的气氛却比夜色更加凝重。
石云天与吴天师之间的谈判因一连串“意外”而陷入僵局,更因四处传播的“日本人打来了”的谣言而蒙上了一层猜疑的阴影。
双方都心知肚明,若不能拔除潜伏在暗处的钉子,任何协议都可能顷刻崩塌。
在暂时用作休憩的偏房内,油灯的光晕在石云天年轻却沉稳的脸上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