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村赵乡绅大宅的紧张对峙,因石云天那“同归于尽”的威慑而暂时陷入诡异的平静。
然而,这种人为维持的平静之下,往往暗流汹涌。
谈判被搁置,双方人员退回各自区域,但信息的传递却并未停止,尤其是经过别有用心的扭曲之后。
日本特高课安插在帮中的卧底“老六”,在直接破坏谈判的尝试受挫后,迅速改变了策略。
他深知,在石云天已成功引起吴天师疑虑、并当众挑战其权威的背景下,硬性的阻挠已难以奏效,甚至可能暴露自己。
于是,他转而利用天助帮众在信息闭塞和生死压力下普遍存在的焦虑与猜疑,精心策划了一场心理战。
恰在此时,一名被派往镇外据点侦查的帮众带回了消息,据点附近的日本人似乎有异动,车马调动比平日频繁。
这原本只是一个模糊且不确定的观察,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只会引起头领们的警惕和进一步核实。
但在“老六”眼中,这却是制造恐慌的绝佳素材。
“老六”没有直接向吴天师报告,而是选择在帮众聚集的角落,用那种看似无意、实则刻意的语气,与几个心腹嘀咕起来:“听说了吗?镇子外边……好像不太平啊。”
“咋了?”
“鬼子……鬼子那边动静不小,怕是……冲咱们这儿来的吧?”
这话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立刻激起了涟漪。
他充分利用了谣言传播过程中的简化、锐化、同化机制。
简化——他将“据点附近日军有异动”这一复杂且不确定的信息,简化为“鬼子要来了”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结论。
锐化——他不断强调和夸大其中的危险成分,“动静不小”变成“大批调动”,“可能有关”变成“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
同化——他将这一信息与帮众们当前最深的恐惧,被大军围攻,尤其是被装备精良的日军攻击联系起来,使其迅速融入并加剧了已有的恐慌情绪。
于是,谣言在一传十,十传百的口耳相传中迅速变异、升级,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也越来越离谱。
初版——“据点那边的日本人好像带兵出来了。”
升级版——“日本人带兵往咱们这边来了!”
加剧版——“不好了!日本人打来了!快到镇口了!”
终极恐慌版——“枪声!我听到枪声了!日本人已经打到门口了!开始开枪了!”
每一种说法的产生,都伴随着传播者个人的想象和恐惧的投射。
一些人甚至会将风声、树枝折断声、乃至自己紧张的心跳声,脑补成远处的枪响和脚步声。
不确定性是谣言滋生的温床,而“老六”则不断给这片土壤施肥浇水
谣言的生命力在于其情绪传染的速度。
很快,整个天助帮驻地便被一种无名的恐慌所笼罩。
普通帮众面色惶惶,交头接耳,不断有人伸着脖子向外张望,仿佛日本兵的刺刀下一秒就会从墙角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