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桐城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译文:
桐城的张文端公在《聪训斋语》里说:不懂得命运,就没办法成为君子。
注解:
桐城:今安徽境内的地名。
张文端公:指张英,清代名臣,谥号“文端”。
《聪训斋语》:张英所着的家训类书籍。
原文:
考亭注:不知命,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而无以为君子。
译文:
考亭(朱熹)注解道:不懂得命运,就会见到利益必定追逐,见到祸害必定躲避,因而没办法成为君子。
注解:
考亭:代指朱熹,因他曾在福建考亭讲学。
趋:追逐。
避:躲避。
原文:
予少奉教于姚端恪公,服膺斯语,每遇疑难踌躇之事,辄依据此言,稍有把握。
译文:
我年轻时受教于姚端恪公,铭记并信奉这句话,每当遇到疑难而犹豫不决的事,就依据这句话来处理,心里能稍微有底。
注解:
予:作者的自称。
姚端恪公:指姚文然,清代官员,谥号“端恪”。
服膺:铭记且信奉。
斯语:这句话。
辄:就。
原文:
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
译文:
古人说:安于平易处境来等待命运安排,又说:遵行法度来等待命运安排。
注解:
居易以俟命:出自《中庸》,指安守平易以待天命。
行法以俟命:指遵行法度以待天命。
原文:
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移。
译文:
人生的灾祸、福运、荣耀、屈辱、获得、丧失,本身就有既定的命运定数,确实不可改变。
注解:
命数:命中注定的遭遇。
确:确实。
移:改变。
原文:
审此则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
译文: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利益可以追逐,但也有不必去追逐的利益。
注解:
审:明白、知晓。
趋:追逐。
原文:
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
译文:
祸害应该躲避,但也有无法避开的祸害。
注解:
宜:应该。
原文:
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
译文:
对利害的计较想法已经消除后,成为君子的途径才会显现出来。
注解:
利害之见:对利益与祸害的计较心思。
既:已经。
始出:才显现。
原文:
此为字甚有力。
译文:
这里的“为”字(指前文“为君子”的“为”)很有分量。
注解:
此为字:指前文“为君子”中的“为”字。
有力:指有分量、有深意。
原文:
既知利害有一定,则落得做好人也。
译文:
既然知道利害是有定数的,那就不如安心做个好人。
注解:
落得:不如、索性。
原文:
权势之人,岂必与之相抗以取害。
译文:
面对有权势的人,难道一定要和他对抗来招致祸害吗。
注解:
岂必:难道一定要。
相抗:对抗。
取害:招致祸害。
原文:
到难于相从处,亦要内不失己。
译文:
到了难以顺从对方的地方,内心也不能失去自我的原则。
注解:
相从:顺从对方。
内不失己:内心不违背自我原则。
原文:
果谦和以谢之,宛转以避之,彼亦未必决能祸我。
译文:
如果用谦逊温和的态度推辞他,用委婉的方式避开他,对方也未必一定能加害于我。
注解:
果:如果。
谢:推辞。
宛转:委婉。
决:一定。
祸我:加害于我。
原文:
此亦命数宜然,又安知委曲从彼之祸不更烈于此也。
译文:
这也是命运本该如此,又怎么知道委屈顺从他的祸害不会比对抗他更严重呢。
注解:
宜然:本该如此。
安知:怎么知道。
委曲从彼:委屈顺从他。
烈:严重。
原文:
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
译文:
假如我做州县的官员,绝不会动用官银来谄媚上司。
注解:
使:假如。
州县官:地方基层官员。
官银:官府的钱财。
媚上官:谄媚上司。
原文:
安知用官银之祸不甚于上官之失欢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