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律动(1 / 2)

那股律动穿透厚重的泥壳,沿着草木的根系悄然蔓延,最终汇成一股无声的洪流,冲刷着三十六地每一寸沉睡的土地。

秋收的号角尚未吹响,田垄间却早已上演着一场默契无间的合奏。

南境的农人仿佛能嗅到三日后晴空的干燥气息,抢着最后一点湿润收割金黄的谷物,刀锋划过麦秆的声音清脆如歌;而千里之外的北境,人们却趁着凌晨的露水打湿犁头,不急不躁地翻整着等待休养的土地,每一道犁出的垄沟都像是为来年春天的呼吸预留的气道。

中间那些广阔的平原地带,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道流动的界线,收割、翻整、休耕,三种节奏如同三色丝线,被一只无形的手编织成一幅巨大而和谐的图景,彼此衔接,毫无滞涩。

青梧已经很多天没有再巡视田地了。

她只是选一处最高的田埂,静静坐下,像一块沉默的石头,聆听着那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独属于这片土地的交响乐。

锄头入土的闷响,镰刀割断禾苗的清吟,牛马疲惫的喘息,孩童在田间追逐的笑闹,这一切声音不再是杂乱的噪音,而是一种有韵律的对话。

一名年轻的弟子,脸上还带着几分对旧日秩序的依赖,终于忍不住走上前,恭敬地问道:“师尊,各地节奏已然不同,是否需要发下统一的号令,以防秋收时节出现混乱?”

青梧缓缓睁开眼,她的目光越过弟子年轻的脸庞,望向那片广袤的田野,仿佛能看到每一颗尘土的跳动。

她微微摇头,唇边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不必。你仔细听,它们已经在对话了。”

弟子茫然地侧耳倾听,耳中只有风声与劳作的声响。

他不懂,土地与土地之间,锄头与锄头之间,如何对话?

答案在当夜揭晓。

月光如水,洒在三十六地最中心的那片“盲壤”之上。

这里是昔日云栖前辈耗尽心血试图改造,却始终无法生根发芽的死地。

然而今夜,异象陡生。

那株变异的九瓣花的根系,在无人察觉的地下疯狂滋长,它们如无数灵巧的手指,所到之处,坚硬的盲壤竟如豆腐般被轻易划开,自动翻松,隆起一道道整齐的田垄。

没有耕牛,没有农人,只有月光下一片无声的、鬼斧神工般的耕作。

青梧被那股异常的地息波动惊醒,赶到时,正看到这匪夷所思的一幕。

她没有惊呼,只是静静地站在田边,感受着那股源自土地深处的、纯粹的生命力。

月光下,九十九把崭新的锄头静静地插在地里,像是刚刚结束一场盛大仪式的士兵。

这些锄头并非人为打造,而是由那股地息混合着泥土中的金石之气凝聚而成,形态古拙,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锋锐。

她走上前,伸出手指,轻轻抚过其中一把锄的刃面。

那金属的触感冰凉,却又仿佛带着泥土的温度。

她就这么在田边守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奇妙的景象发生了。

每一把锄头的刃面上,都凝结着一颗晶莹的露珠。

但九十九颗露珠并未向下滴落,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在刃面上形成一道微微弯曲的弧线。

每一道弧线的方向都截然不同,有的指向东方,迎接朝阳;有的指向西北,似乎在感知风的流向;有的则微微下沉,仿佛在探测土壤的湿度。

九十九把锄头,九十九个姿态,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各得其所,完美地契合了脚下这片土地最细微的需求。

青梧的指尖再次划过冰冷的锄刃,她能感觉到,这不再是冰冷的死物,而是一个个刚刚苏醒的、拥有自己意志的生命。

她俯下身,对着锄头低声私语,像是在对一群终于长大的孩子说话:“你们终于,不用等谁点头了。”

这股席卷三十六地的自然之律,如同一声悠远的钟鸣,也唤醒了那缕盘踞在“错法园”中心,始终不愿散去的残意。

那是云栖留下的最后一点执念。

她感知到了,那耕作之道,已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引导与规划,它真正地回归了自然。

残意释然了。

它悄然引动了这片土地上最后一丝可以被它调动的地息,在错法园最贫瘠的中心土壤里,凝出了一株细弱到几乎看不见的绿芽。

那绿芽极为奇特,无花,无叶,只有一根笔直的、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的茎,迎着风,固执地轻轻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