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25章 熬糖的人,先被火炼

第425章 熬糖的人,先被火炼(1 / 2)

梅雨季的最后一缕湿气在晨光中悄然蒸发,悦坊的青石板上蒸腾起薄雾般的暖意。

那口老铜锅静静立于展台中央,玻璃罩反射着初升的阳光,螺旋导热槽如星轨般流转微光。

可就在众人屏息等待重启仪式时,陆寒却抬手拦下了司仪。

他俯身,指尖轻轻抚过锅底——那一道细若发丝的裂痕,在斜照进来的晨光下宛如冰面初裂,无声却刺目。

人群骚动起来。

“这锅还能用吗?”

“怕不是被人故意破坏的吧?”

议论声如风掠林梢,陆寒却已转身走入陈列室深处。

片刻后,他手中多了一小卷银丝,泛着冷而柔的光泽。

那是苏悦留下的东西,藏在她旧日实验笔记的夹层里,据说是从第一代情绪感知装置拆下来的导热纤维,极韧、极细,能与金属共生不腐。

没人说话了。

只见陆寒蹲在锅前,像一名最虔诚的手艺人,将银丝穿入特制的针眼,一针扎进裂痕边缘,再缓缓拉出。

动作缓慢却稳定,仿佛不是在修补一口锅,而是在缝合一段被撕裂的时间。

“她以前总这样。”陆寒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不容忽视,“做实验失败了,本子烧了,数据丢了,但她会把碎片一张张拼回来,用这种银丝缝上。她说,重要的不是结果完美,是心没凉。”

他顿了顿,针线继续游走于铜壁之间,发出细微的“铮”声,像是某种古老乐器的低吟。

“锅会老,火不会。只要还记得为什么熬,漏一点糖浆,也浇得出花来。”

最后一针落下,银线在阳光下一闪,如同流星划过夜空。

全场寂静。

随即,掌声从角落响起,由弱渐强,最终汇成一片潮水般的共鸣。

那不是对技艺的赞叹,而是对一种信念的回应——哪怕容器残破,只要火种未熄,甜就能继续传递。

当天下午,视频冲上热搜榜首。

标题赫然写着:《灶守人萌萌哭诉父亲抛弃自己》。

画面是联合国儿童权益论坛上的片段剪辑——孩子站在讲台上,眼眶泛红地说:“有时候我会想,爸爸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好,才不来看我?” 配音却是后期加上去的悲情背景乐,评论区瞬间炸开:

“心疼!这么小就要承担全球关注!”

“这是不是变相利用童工?”

“背后团队吃相太难看,拿孩子的眼泪换流量。”

舆论如洪水倒灌,质疑直指“悦坊”借童星炒作、消费苦难。

助手慌忙跑来找陆寒:“必须发声明澄清!这不是原话,上下文全被剪没了!”

陆寒坐在厨房的小凳上,正教新学员调试火候。

他听着,没抬头,只淡淡道:“不说。”

“可是……”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陆寒终于抬眼,目光平静如深潭,“只是他们只愿意听一半。”

三天后,一条微博悄然上线,账号正是萌萌本人认证号,内容只有六个字:

【我的谎言清单】。

配图是一张手工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说爸爸不喜欢糖,其实是怕他吃了牙疼。”

文案写道:“你有没有说过一个谎,只是为了保护某个人不难过?欢迎分享。不用点赞,不用转发,只要你记得,就够了。”

二十四小时内,话题爆了。

#我的谎言清单# 登顶热搜第一,三百多万条留言涌入。

有人写:“我对奶奶说医院饭菜好吃,其实那天我饿到啃苹果核。”

有人写:“我对女儿说爸爸出差了,其实他在IcU抢救。”

最高赞那条,是一个匿名用户发的:“我说我妈爱吃苦瓜,其实她只是舍不得把甜的留给我。”

舆情风向悄然逆转。

曾经指责“作秀”的媒体开始跟进报道真实故事,教育学者发文称:“我们总教孩子诚实,却忘了‘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共情训练。”

而萌萌依旧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厨房,踮脚搅动糖浆,哼着不成调的歌谣。

面对镜头,他只是笑着说:“我不是灶守人,我是帮妈妈守着味道的小工。”

同一时间,山那边的村小教室里,程远正带着家长和孩子们上第一节“味道课”。

那个写作文获奖的女孩缩在角落,父亲脸色铁青地坐在后排。

直到他亲手点燃煤炉,按照女儿文中描述的方式,用焦炭煨红薯,加麦芽发酵,慢慢熬出一块黑褐色的糖块。

当他咬下第一口,忽然浑身一颤。

那味道太熟悉了——甜里带焦,糊中含香,是他母亲临终前攥在手里、说什么也不肯咽下的最后一点念想。

男人当场蹲在地上,捂住脸嚎啕大哭。

第二天,他在家长群发了长长一段话,末尾写着:“对不起,我不该怀疑你们。我想报名当志愿者,替我娘,也替我闺女,守住这份甜。”

消息传回悦坊时,已是深夜。

陆寒独自站在院中,仰望星空。

风穿过老铜锅的缝隙,发出轻微的呜咽,像谁在低语。

他轻声道:“你听见了吗?她们都在回来。”

远处,陈列厅的玻璃罩内,银线缝合的裂痕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宛如一道愈合的伤疤,也像一条新生的脉络。

而在城市另一端,一份文件正静静躺在某个办公室的案头。

封面写着:《感官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

扉页旁贴着一张便签,字迹清秀却坚定:

“有些记忆不该被遗忘,有些味道,值得立法守护。”第426章 甜的重量

冬雪初降,悦坊青石板上的霜花如蛛网蔓延,冷意渗入砖缝,也渗进人心。

那口曾被银线缝合的老铜锅已被抬走,取而代之的是尚未封顶的新灶基座,裸露的砖石在雪光下泛着灰白,像一道未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