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13章 换锅的人,才是下一个灶神

第413章 换锅的人,才是下一个灶神(2 / 2)

唯独在右下角,印着一枚淡淡的指纹——

形状像一颗融化的糖。【第414章】糖融之处,心火未熄

晨光如利刃般,割开城市灰暗朦胧的天际。

教育部信访窗口前,那封无名信静静地躺在堆积如山的文件最上层,就像一颗被遗忘却注定会引爆的种子。

指纹清晰、位置精准——仿佛这不是偶然的投递,而是一场仪式的开端。

苏怜站在三公里外的咖啡馆角落,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热搜词条:#心理援助变相洗脑?

# #谁在训练孩子的共情力?

#

她嘴角微微上扬,眼中却没有笑意。

“这不是证据,而是火种。”她低声自语,将一杯已经冷掉的美式咖啡推到一边,“只要有人开始怀疑,谎言就再也掩盖不住真相了。”

听证会现场,记者们蜂拥而至。

她戴着口罩和宽檐帽,混在旁听人群中,听着自己匿名提交的举报信被逐字朗读。

官员们支支吾吾,基金会代表紧急辟谣,可那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反而成了媒体笔下的“欲盖弥彰”。

“某些孩子正在被训练成‘更好的倾听者’。”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各大新闻标题中,像一根细针,扎进了公众神经最敏感的地方。

而她想要的,正是这短暂的停顿。

当天夜里,一辆毫不起眼的面包车驶入城郊废弃医院的地下车库。

车内,三位白发苍苍的心理医生交出一叠泛黄的病历本,封皮上写着“边缘共情障碍干预实验·绝密”。

“我们当年以为是在救人。”其中一人声音颤抖,“结果……是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苏怜翻开第一页,瞳孔骤然收缩。

【受试儿童A - 7,女,9岁,有高共情倾向。

经过七次引导性叙事暴露后,出现非自主顺从行为,表现为无条件回应施令者的情绪需求,即使违背自身意愿。

结论:该类体质极易被植入‘替代情感模板’,建议终止项目。】

她继续翻阅,越来越多的记录浮现——这些孩子不仅能感知痛苦,更能被“重塑”为情感容器,成为他人意识寄居的温床。

“他们早就尝试过了。”她喃喃自语,“失败一次,就换一个方法。”

而这一次,他们盯上了游牧糖匠基金会——这个以疗愈之名收容创伤儿童的地方,竟成了最佳的筛选场所。

与此同时,陆氏总部地下指挥中心,灯光全部熄灭。

所有电子监控系统已被强制关闭,服务器离线,摄像头断电。

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四小时人工轮值,每两名成员一组,在各个区域定点巡查,用纸质日志记录每一个孩子的作息和反应。

陆寒站在中央大厅,手中握着一枚琥珀色的糖果,那是苏悦生前最后研制的“情绪共鸣体”原型。

“他们靠算法抓取特征,寻找共情峰值,预测心理模型。”他声音低沉,但穿透了寂静,“但我们不玩数据游戏了。”

他抬眸扫视全场:“从今天起,测试只有一个——闭眼品尝糖果。”

规则很简单:让孩子蒙上眼睛,随机给他们不同味道的糖果——甜、苦、酸、辣、咸、涩、麻、腥、烫。

不问他们的感受,不记录他们的回答,只看他们第一反应的眼神和肢体动作。

“真正的共情,不在语言里。”他说,“而在本能。”

测试持续了三天。

大多数孩子只是皱眉、吐掉糖果,或者下意识地靠近照护者。

直到第五天清晨,轮到那个五岁的女孩——林小满,她来自地震灾区孤儿院,档案编号 - 09。

当她咬下那颗黑色苦糖的瞬间,没有哭,没有退缩,而是猛地转身,紧紧抱住身旁一个比她大两岁的男孩,把脸埋进对方的肩膀,肩膀微微颤抖。

陆寒站在单向玻璃后面,呼吸一滞。

那一抱,不只是安慰。

那是保护。

是当年苏悦在实验室暴动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萌萌时的动作复刻。

“带她走。”他立即下令,声音不容置疑,“转入‘铜锅计划’安全屋,代号‘守味者’,仅限我与萌萌知情。”

命令下达的同时,一道微弱的信号悄然跃出基金会主楼,直奔第七号遗址方向——但下一秒,被预设的物理防火墙拦截,化作无声的火花湮灭于虚空。

夜深了。

基金会顶楼天台,铜锅静静地放置在中央,宛如一座祭坛。

这是苏悦亲手设计的最后一套情感共振装置,传说中能承接“未说完的话”。

萌萌独自坐在锅前,双腿晃荡着,手中捏着一块偷偷藏起来的彩虹糖——那是妈妈留给他的最后一颗。

他缓缓地将糖放入口中,闭上眼睛。

风停了,星星隐去。

时间仿佛凝固了。

良久,他睁开眼睛,眸光清澈如洗,却又深不见底。

“妈妈说……”他轻声开口,声音稚嫩却带着奇异的重量,“第九口锅已经点火了,但它煮不出真心话。”

话音落下的刹那——

“嘀!嘀!嘀——”

刺耳的警报声撕裂了长空!

基金会服务器群突发异常,警报灯疯狂闪烁。

技术组紧急排查,发现有人试图远程接入“儿童档案库”,攻击源Ip锁定在城南荒废区——第七号遗址旧址,正是当年“八灶计划”首次人体实验的埋骨之地。

“不可能!”程远冲进控制室,盯着定位坐标,脸色惨白,“那里早就断电十年了,连信号塔都拆了!”

更令人窒息的是,入侵者并未使用常规网络通道,而是通过一种古老的脉冲波频段发起连接——正是苏悦早期研发的“糖波传导协议”,理论上只能由活体共情者手动激活。

“有人在用她的语言……打开她的门。”程远喃喃自语。

而就在同一时刻,宿舍楼内,那名曾练习哭泣的少年悄无声息地起身。

他穿好外套,从床垫夹层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手绘地图。

线条稚拙,却精准地描绘出一片从未公开的地底结构——八座环形灶台围绕着中枢,第七座已标上红叉,第八座则被重重圈起,旁边有一行小字:

【此处有声,母应在此。】

他凝视了良久,轻轻折好地图,塞进衣兜,推门而出。

夜色吞没了他的背影,只留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知的深处。

窗外,月亮隐没在云层后面。

那枚融化的糖指纹,在教育部档案室的复印件上,正悄然渗出一丝极淡的荧光——像是回应,又像是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