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锡市《锡山区》(1 / 2)

锡山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是无锡市的市辖区之一。区域总面积399平方千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期,距今约1.8亿年,境内山丘多呈北东、北东东走向,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级下降,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气候温润,物产丰饶。作为无锡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锡山区既有五千年人类活动积淀的深厚底蕴,又有现代产业与生态宜居共生的鲜活活力,在长三角腹地书写着独特的发展篇章。

行政区划与乡镇概况

截至2025年,锡山区辖5个街道、4个镇,另设国家级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锡东新城商务区,区政府驻东亭街道锡州中路1号,下辖66个城镇社区、66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户籍人口52.80万人,常住人口89.24万人。

街道详情

- 东亭街道:作为锡山区政府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锡山区西部,紧邻无锡主城区,交通便捷,商贸繁荣。区域内工业基础扎实,同时聚集了众多商业综合体与生活配套设施,现代都市气息与生活烟火气交融,是锡山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 安镇街道:位于锡山区东部,是锡东新城商务区的核心承载地。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坐落于此,日均客流达3万人次,使其成为区域交通枢纽。街道秉承“产城融合”理念,聚焦高端产业引育与人才集聚,近三年累计招引本科及以上人才4000余人,区域总人口约18万,逐步形成集产业、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 云林街道:地处锡山区中部,紧邻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氛围浓厚。街道依托开发区优势,汇聚了大量先进制造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了多个社区公园与绿化廊道,实现工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共进。

- 厚桥街道:位于锡山区东南部,濒临太湖流域支流,水域资源丰富。街道以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为特色,拥有全市规模最大的刀鱼人工养殖基地,采用先进物联网设备调控水质,培育的长江刀鱼成为当地知名特产。区域内湿地遍布,自然风光秀丽,是近郊休闲度假的优选之地。

- 东北塘街道:地处锡山区北部,交通网络密集,变电站布局集中,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强。街道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近年来逐步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转型,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工农互补、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乡镇详情

- 鹅湖镇:位于锡山区东南部,与苏州接壤,因境内鹅真荡、白米荡等水域得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区域面积54.5平方千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甘露古镇是其核心区域,古镇内古桥、古宅遍布,保留了完整的江南水乡风貌。该镇养殖青鱼已有上百年传统,千亩鱼塘水质优良,出产的甘露青鱼肉质紧实,成为当地标志性特产,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青鱼宴。

- 东港镇:地处锡山区东北部,与江阴市相邻,区域面积84.6平方千米,是锡山区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作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东港镇以红豆杉产业与现代农业为特色,同时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农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镇内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是兼具产业实力与宜居属性的乡镇典范。

- 锡北镇:位于锡山区北部,北接江阴,区域面积93.4平方千米,境内斗山、胶山等山体资源丰富,省级斗山生态园坐落于此。该镇是锡剧的发源地之一,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渔篮花鼓等传统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斗山脚下的百年酒坊产出的酒糟,成为当地特色美食的重要原料,农业与文化、生态资源相互融合,构成了锡北镇的独特魅力。

- 羊尖镇:地处锡山区东部,东与东港镇相邻,区域面积50.8平方千米,辖2个社居委和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5万人,是无锡东大门。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味稻小镇”,羊尖镇以优质食味稻产业为核心,现有耕地2.5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培育了“严家桥大米”“锡宛香米”等知名品牌,连续四年举办“稻香文化”主题活动,发布了省内首个水稻负碳标签“锡山大米”。严家桥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米码头,是该镇文化与农业的核心载体,见证了江南米市的昔日繁华。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锡山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境内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将长江下游史前城址的年代推进到距今6000年,成为我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印证了这里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该遗址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涵盖马家浜、崧泽、商周及唐至明清等多个时期,为研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提供了珍贵材料。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余年前的商末。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太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南奔南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镇,历史上属无锡县管辖范围),自号“勾吴”,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开启了吴文化的起源,锡山区作为泰伯奔吴肇基之地,成为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周灭商后,周武王追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锡山区属吴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归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又归入楚国版图。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设无锡县,属会稽郡,这是锡山区地域明确行政建制的开端。西汉时,境内锡山因锡矿采尽,与“无锡”之名产生关联,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此后千余年,行政归属多有变迁,但无锡县的建制基本延续。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锡县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初属江苏苏常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析城区及近郊置无锡市,市、县分置;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县隶属于无锡市;1995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无锡县,设立锡山市;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成为无锡市辖区,行政区划延续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锡山区形成了以吴文化为核心,融合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多元文化脉络。吴文化的谦让包容、务实创新精神渗透在地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被代代传颂,成为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农耕文化方面,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水稻种植、渔业养殖的传统技艺与经验不断传承,衍生出丰富的稻文化、渔文化;宗教文化方面,佛教、道教在此长期传播,留下了众多古刹道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方面,吴歌、锡剧、狮舞等传统艺术,以及各类庙会节庆,共同构成了鲜活的文化生态。

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历史人物

锡山区作为吴文化核心区域,历史上名人辈出,涵盖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虽未出现关羽、张飞等全国性顶级历史名人,但不乏对区域乃至江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 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吴文化创始人。商末,为实现父亲传位于三弟季历的愿望,与二弟仲雍避居江南,定居梅里,断发文身,入乡随俗,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礼仪文化,教化当地民众,建立勾吴古国,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泰伯的谦让美德被后人敬仰,其事迹对锡山区乃至整个吴地的文化品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仲雍:古公亶父次子,与泰伯一同奔吴,辅佐泰伯建立勾吴古国。泰伯无子,仲雍继承王位,继续推行教化,发展生产,使勾吴部落逐步壮大,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势力。仲雍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奠基人,其后人世代繁衍,形成了吴地的主要族群,对吴地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 陈杲仁:隋代名将,官至司徒,因兼具“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德,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民众为其立庙祭祀,即甘露烈帝庙,后被册封为武烈帝。陈杲仁的忠义精神被当地民众传承,成为甘露烈帝庙会的核心祭祀对象,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形成。

- 邵宝:明代着名学者、官员,字国贤,号二泉,无锡人(今属锡山区范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晚年辞官回乡,创办东林书院的前身——二泉书院,讲学授徒,培养了大批人才。邵宝学识渊博,诗文、书法皆有造诣,着有《容春堂集》等多部着作。传说无锡惠山石门为其藏宝之所,留有“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的民间传说,为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近代人物

近代以来,锡山区涌现出一批在实业、文化、教育等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们顺应时代潮流,为区域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 薛福成:清末着名外交家、思想家、实业家,无锡鸿声里人(今属锡山区鹅湖镇一带)。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后入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运动,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等职。薛福成主张“经世致用”,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着有《筹洋刍议》等重要着作,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主张。他重视实业发展,创办了多家企业,推动了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兴起,同时注重教育,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 华蘅芳:清末着名数学家、科学家,无锡荡口人(今属锡山区鹅湖镇)。与徐寿一同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华蘅芳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教育,着有《行素轩算学》等多部数学着作,在对数、微积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同时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着作,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华世芳:华蘅芳之弟,清末数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精通数学,与兄长一同投身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曾先后在湖北自强学堂、武昌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等校任教,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华世芳着有《恒河沙馆算草》等着作,在数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都有较高成就,为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严朴:近代革命志士,无锡严家桥人(今属锡山区羊尖镇)。早年投身革命,参与组织农民运动,是无锡地区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其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被后人铭记,成为锡山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遗址与必游景点

历史遗址

锡山区历史悠久,留存下来的各类遗址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发展,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代表性遗址。

- 斗山遗址:位于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是目前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遗址距今约6000年,涵盖马家浜、崧泽、商周及唐至明清等多个时期,以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出土遗迹包括三条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壕沟和两道墙,以及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该遗址的发现将长江下游史前城址的年代向前推进了千年,为认识马家浜文化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以及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全新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严家桥古村遗址:位于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是历史上着名的米码头,也是锡剧的发源地之一。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江南水乡风貌,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古桥、古宅、古祠堂等。这里曾是江南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严家桥大米”闻名遐迩,古村内的河道、码头见证了昔日米市的繁华。同时,严家桥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留存有相关历史遗迹,是研究江南水乡经济、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例证。

- 甘露古镇遗址:位于锡山区鹅湖镇甘露社区,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古镇依水而建,河道纵横,古桥林立,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整体风貌古朴典雅。作为古代交通要道与商贸重镇,甘露古镇留存有甘露寺、烈帝庙等历史建筑,以及各类商铺、码头遗迹,见证了吴地水乡的商贸文化与民俗风情。

必游景点

锡山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有秀美的生态湿地,又有古色古香的古镇村落,以下为核心必游景点:

- 荡口古镇:位于锡山区鹅湖镇,是孝义文化之乡,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古镇内河道纵横,桥梁密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包括华氏宗祠、三公祠、王莘故居等名人故居与历史建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侧民居白墙黛瓦,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古镇内文化氛围浓厚,吴歌、锡剧等传统艺术时常上演,各类民俗体验活动丰富,是感受江南水乡文化与生活气息的绝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