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锡市《梁溪区》(1 / 2)

无锡市梁溪区-江南老城的文脉传承与市井活力

梁溪区地处无锡市核心城区,是无锡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与商业中心,总面积71.5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98万人。作为无锡“一城两核”中的“老城核”,梁溪区浓缩了无锡千年的吴文化底蕴与百年的工商记忆,辖区内街巷纵横、河网密布,既有明清时期的古桥老宅,也有现代繁华的商业街区,是感受江南老城生活气息的核心区域。

一、行政区划与街道简介

梁溪区于2016年由原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取无锡古地名“梁溪”(无锡母亲河梁溪河)为名,现下辖16个街道,各街道在历史、文化与功能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梁溪区多元的城市风貌。

(一)核心商业与历史街区类街道

1. 崇安寺街道:位于梁溪区中心,面积约2.2平方公里,是无锡传统商业核心区。街道以“崇安寺”为文化地标,周边聚集了中山路步行街、三阳广场等无锡最繁华的商圈,同时保留有阿炳故居、秦邦宪故居等历史遗存。这里既是市民购物消费的主要场所,也是感受无锡近代工商文化与市井生活的重要区域,街头巷尾散落着各类老字号商铺与特色小吃店,展现出“古今交融”的街道特质。

2. 南禅寺街道:地处梁溪区南部,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因“南禅寺”而得名,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街道核心区域为南禅寺历史文化街区,包含南禅寺、妙光塔、古运河水弄堂等景观,同时衍生出以小吃、古玩、工艺品为特色的商业街。每到元宵节,街区内举办的无锡灯会是无锡传统民俗活动的代表,吸引大量市民与游客参与,街道整体呈现出“宗教文化+市井商业”的融合风貌。

3. 清名桥街道:位于梁溪区西南部,面积约4.8平方公里,是梁溪区水乡风貌最集中的街道。京杭大运河与伯渎港在此交汇,清名桥(明万历年间建造,京杭大运河上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之一)是街道的标志性建筑,周边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与水弄堂,“人家尽枕河”的格局至今未变。街道内还分布着永泰丝厂旧址、祝大椿故居等工业遗产,是无锡水乡文化与工商文化交汇的典型区域。

(二)工业遗产与生活居住区类街道

1. 北大街街道:地处梁溪区北部,面积约3.1平方公里,历史上是无锡“北塘米市”的核心区域,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因运河漕运发达,成为江南粮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现存有北塘米市旧址、黄埠墩(运河中的小岛,历史上为文人雅士聚会场所)等遗存。如今,街道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保留了部分近代工业厂房,通过改造成为文创园区,展现出“从商贸重地到生活社区”的转型特质。

2. 惠山街道:位于梁溪区西北部,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与惠山区接壤,因靠近惠山而得名。街道内虽无惠山主峰,但拥有惠山古镇的部分区域(如惠山寺、寄畅园的延伸地带),同时分布着无锡柴油机厂、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旧址,是梁溪区工业文化与山林景观衔接的过渡区域,适合体验“工业记忆+近郊休闲”的生活方式。

3. 迎龙桥街道:位于梁溪区中部,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梁溪区的交通枢纽与生活居住区。街道内交通线路密集,无锡汽车客运站、无锡火车站南广场均位于辖区内,每日人流量大;同时,街道内分布着多个成熟居民小区,配套有大型商超、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是梁溪区“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代表性街道,虽历史遗存较少,但展现出现代老城的生活活力。

(三)其他功能型街道

1. 通江街道:面积约2.6平方公里,地处梁溪区东部,紧邻无锡火车站,是无锡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街道以交通物流、商贸服务为主要功能,辖区内聚集了多个大型批发市场与物流企业,同时保留有少量近代铁路文化遗存(如老火车站站台旧址),整体风格偏向“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是梁溪区连接外部区域的重要节点。

2. 广瑞路街道:面积约2.1平方公里,位于梁溪区东北部,以居住功能为主,是梁溪区较早发展的居民聚集区之一。街道内生活氛围浓厚,配套设施完善,虽无核心历史景观,但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保留了无锡老市民的生活习俗,如街头巷尾的茶馆、棋牌室等,展现出“烟火气十足”的老城生活风貌。

3. 金星街道、金匮街道、扬名街道:均位于梁溪区南部,面积分别约3.8平方公里、2.9平方公里、4.2平方公里,是梁溪区与滨湖区的过渡地带。这些街道以现代居住与新兴商贸为主,部分区域保留有江南水乡的河网格局(如扬名街道的梁塘河景观带),同时聚集了各类新兴商业综合体,是梁溪区“老城区向新城区延伸”的功能板块,兼顾传统水乡肌理与现代城市功能。

此外,梁溪区还下辖上马墩街道、江海街道、广益街道、黄巷街道、山北街道、北大街街道等,这些街道多以居住、工业配套或新兴商贸为主要功能,共同构成梁溪区“核心凸显、多元互补”的行政区划格局,每个街道虽特色不同,但都承载着无锡老城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气息。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梁溪区所在的无锡老城区域,是无锡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形成了以吴文化为根基、以运河文化为纽带、以工商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从吴地聚落到工商名城

- 先秦时期(吴文化起源):梁溪区所在区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史记》记载,周太王长子泰伯携弟仲雍南奔江南,在无锡梅里(今新吴区梅村街道,与梁溪区相邻)建立勾吴古国,梁溪区作为勾吴古国的核心腹地,逐步形成早期聚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成为吴国的军事与经济重镇,虽未发现明确的都城遗址,但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器等文物(如鸿山遗址周边出土的吴国王室器物)证明,该区域在吴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泰伯“三让天下”“教民农耕”的精神也在此地长期传承。

- 秦汉至隋唐(行政建制与运河兴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无锡县,县治所在地即位于今梁溪区境内,这是梁溪区域首次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两汉时期,这里成为江南的粮食与丝绸产地,农业与手工业初步发展。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梁溪区因地处运河与太湖交汇处,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商贸集市,南禅寺、崇安寺等宗教场所也在此时期兴建,宗教文化与商业文化开始融合。

- 宋元至明清(运河商贸鼎盛):宋代以后,梁溪区的商贸地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明清时期,这里成为全国着名的“米市”与“布市”,北塘米市、南门布市商贾云集,运河码头千帆竞发,“仓廪实、市井繁”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此时期,梁溪区的城市格局基本定型,街道沿运河延伸,古桥(如清名桥、定胜桥)、老宅(如薛福成故居分支建筑)、祠堂(如秦氏宗祠)等大量兴建,同时,南禅寺、惠山寺等古刹香火旺盛,形成“商贸、宗教、居住”交织的城市风貌。

- 近代以来(工商文化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溪区成为无锡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辖区内创办茂新面粉厂,周舜卿创办保兴面粉厂,祝大椿创办源昌机器缫丝厂,大量近代工业厂房沿运河与铁路兴建,梁溪区逐步从“传统商贸重镇”转型为“近代工业城市核心区”。民国时期,这里成为无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山路、解放路等商业街道进一步繁荣,同时涌现出一批近代学校、医院与文化场馆,现代城市功能逐步完善。1949年后,梁溪区(原崇安、南长、北塘三区)作为无锡市区的核心,工业、商业持续发展;2016年三区合并为梁溪区,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成为无锡传承老城文脉、推动城市更新的核心区域。

(二)文化脉络:多元融合的老城文化体系

- 吴文化(根基):作为吴文化的核心腹地,梁溪区的吴文化遗存虽不如梅村、鸿山集中,但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泰伯“至德”“务实”的精神,体现在梁溪区历史上的商贸活动与工业发展中,如明清时期米商“诚信经营”的理念,近代企业家“实业救国”的追求,均源于吴文化的务实特质。此外,梁溪区的传统民俗(如灯会、庙会)、方言(无锡话,吴语太湖片)、饮食(甜鲜口味)等,也均是吴文化的具体体现,构成区域文化的根基。

- 运河文化(纽带):京杭大运河贯穿梁溪区,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运河不仅推动了梁溪区的商贸发展,更塑造了“依河而居、因河而兴”的城市格局,清名桥水弄堂、南禅寺码头、北塘米市旧址等,均是运河文化的物质遗存。同时,运河文化还体现在民间生活中,如运河边的茶馆、码头工人的号子、水上运输的习俗等,虽部分已消失,但通过文化保护与传承,仍能感受到运河对梁溪区的深刻影响,运河也成为梁溪区连接南北文化、融合城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 工商文化(特色):近代以来,梁溪区形成的工商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荣氏兄弟、祝大椿等企业家创办的工业企业,不仅推动了无锡的工业化进程,更留下了“实业为本、创新为魂”的工商精神。如今,梁溪区保留的茂新面粉厂旧址(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永泰丝厂旧址、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延伸至梁溪区边缘)等工业遗产,以及中山路、解放路等商业街道上的老字号商铺(如三凤桥、陆稿荐),均是工商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梁溪区从“传统商贸”到“近代工业”再到“现代商业”的文化转型,成为无锡工商文化的核心展示区。

三、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梁溪区作为无锡老城的核心,历史上人才辈出,涵盖政治、文学、艺术、工商等多个领域,这些人物不仅推动了梁溪区的发展,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其中既有古代文化名人,也有近代工业先驱与社会贤达。

(一)古代人物(先秦至明清)

1. 泰伯(生卒年不详,西周时期):虽泰伯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新吴区梅村,但梁溪区作为勾吴古国的核心腹地,是其文化影响的重要区域。泰伯为避让王位,携弟仲雍南奔江南,在无锡建立勾吴古国,教民农耕、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被尊为“吴文化始祖”。梁溪区的泰伯庙分支祭祀场所(现已不存,但历史上存在)、民间流传的泰伯传说,均证明其对梁溪区文化的深远影响,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也成为梁溪区历史文化的精神源头之一。

2. 顾恺之(348-409,东晋时期):无锡人,东晋着名画家、文学家,与梁溪区(时为无锡县治所在地)有深厚渊源。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均为摹本传世),被誉为“画圣”。据史料记载,顾恺之曾在无锡境内游历,其绘画风格与创作理念在梁溪区的文人阶层中长期流传,对当地文化艺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3. 李绅(772-846,唐代时期):无锡人,唐代诗人、政治家,官至宰相,其主要生活区域即在今梁溪区境内。李绅以诗作闻名,尤其《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流传千古,反映了对农民的同情,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绅在无锡期间,曾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其诗作中也有描写无锡山水与市井生活的内容,为研究唐代梁溪区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史料。

4. 倪瓒(1301-1374,元代时期):无锡人,号云林,元代着名画家、诗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其晚年曾在今梁溪区境内居住。倪瓒擅长山水、墨竹,画风简洁疏淡,开创了“逸品”画风,代表作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他在梁溪区的居所(现已不存)曾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其诗作中多次提及无锡的山水与市井,如对梁溪河、运河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元代梁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其艺术理念也对当地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

5. 秦蕙田(1702-1764,清代时期):无锡秦氏家族成员,秦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无锡的望族,聚居地即在今梁溪区境内(秦邦宪故居为秦氏家族分支建筑)。秦蕙田是清代着名学者、政治家,官至刑部尚书,精通经史、音律、历法,代表作《五礼通考》是清代重要的礼学着作。他在无锡期间,重视教育与文化传承,曾参与修复当地书院与寺庙,推动了梁溪区域的文化教育发展,其家族的秦氏宗祠(位于今梁溪区,部分遗存保留)也成为无锡宗族文化的重要遗存。

(二)近代人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

1. 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兄弟二人出生于无锡荣巷(今滨湖区荣巷街道,与梁溪区相邻,其创办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梁溪区境内),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被誉为“面粉大王”“纺织大王”。1902年,荣氏兄弟在梁溪区(原崇安区)创办茂新面粉厂,后又创办申新纺织厂等企业,形成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他们在梁溪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热心公益,创办了公益小学、江南大学(前身在梁溪区境内)等教育机构,其“实业救国”“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梁溪区工商文化的核心,茂新面粉厂旧址(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至今仍保留在梁溪区,见证了荣氏兄弟的工业实践。

2. 祝大椿(1856-1926):无锡人,近代民族企业家,主要活动区域在梁溪区(原南长区)。1895年,祝大椿在梁溪区创办源昌机器缫丝厂,后又创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源昌轮船公司等企业,涉及缫丝、碾米、航运等多个领域,是无锡近代工业的重要开拓者。他在梁溪区的企业推动了当地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转型,同时,他还参与地方市政建设,出资修建道路与桥梁,其故居(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至今保留,是梁溪区工商文化的重要遗存。

3. 秦邦宪(1907-1946):又名博古,无锡秦氏家族成员,出生于今梁溪区崇安寺街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秦邦宪早年在无锡求学,后赴苏联留学,回国后参与党的领导工作,曾参与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其故居位于梁溪区崇安寺街道,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了秦邦宪的生平与革命历程,是梁溪区近代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

4. 华彦钧(1893-1950):又名阿炳,出生于无锡,民间音乐家,长期居住在梁溪区(原崇安区)。阿炳自幼随父在雷尊殿(今梁溪区境内,已不存)学习音乐,擅长二胡、琵琶等乐器,晚年创作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着名乐曲,其中《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阿炳的故居位于梁溪区崇安寺街道,为典型的江南民居,保留了其生活与创作的痕迹,现已成为纪念阿炳的重要场所,其音乐作品也成为梁溪区文化的重要符号,展现了无锡民间艺术的魅力。

5. 钱钟书(1910-1998):无锡人,出生于今梁溪区(原崇安区),中国现代着名作家、学者。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英法,代表作《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长篇小说,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其学术着作《管锥编》《谈艺录》融合中西文化,考据精深、见解独到,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成果。钱钟书的故居位于梁溪区健康路,为清代晚期建筑,保留了其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痕迹,故居内展示了他的生平、着作及相关文物,成为梁溪区文化名人纪念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感受其文学魅力与学术精神。

四、历史遗址与必游景点

梁溪区作为无锡老城核心,留存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址与人文景观,这些景点或承载着千年文脉,或展现着水乡风情,或记录着工商记忆,是感受梁溪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历史遗址:见证城市变迁的实物遗存

1.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遗址群:位于清名桥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涵盖清名桥、伯渎港、水弄堂等核心遗存,是梁溪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址群。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单孔石拱桥,全长43.2米,宽5.5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是京杭大运河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拱桥之一,见证了明清时期无锡运河商贸的鼎盛。街区内的水弄堂沿运河延伸,两侧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前门临街、后门枕河”的格局至今未变,部分民居仍保留着旧时的码头与石阶,是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风貌的活态样本。此外,街区内还留存有永泰丝厂旧址(1896年创办,无锡近代着名丝厂)、祝大椿故居(近代民族企业家祝大椿的居所,清代晚期建筑)等工业与名人遗址,完整呈现了梁溪区从传统水乡到近代工商城镇的变迁历程。

2. 北塘米市旧址:位于北大街街道,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着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无锡米市的核心遗存。北塘米市依托运河漕运优势,自清代中期起逐渐兴盛,鼎盛时期有米行、米栈近百家,每日从运河码头转运的粮食达数万石,“米船首尾相接、米行鳞次栉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现存旧址包括部分米行建筑(如“黄复兴米行”旧址,清代晚期砖木结构,保留有旧时的米仓、柜台)、运河码头石阶(见证粮食装卸的历史场景),以及记录米市历史的石碑(刻有米市章程与商贸往来信息),是研究中国近代粮食贸易与运河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部分旧址已改造为米市文化展示馆,通过老照片、实物展品还原北塘米市的繁华历史。

3. 茂新面粉厂旧址:位于通江街道,是近代民族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02年创办的面粉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遗址之一。旧址保留了近代工业厂房(砖木结构,带有锯齿形屋顶,为当时典型的面粉厂建筑风格)、面粉加工设备(如蒸汽磨粉机、面粉筛选机,均为20世纪初的工业设备)、办公大楼(民国时期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馆内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呈现了茂新面粉厂的发展历程,以及无锡近代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是梁溪区工商文化的核心展示场所,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二)必游景点:感受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1. 南禅寺:位于南禅寺街道,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年),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寺庙核心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均为传统江南寺庙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塑像,工艺精湛。寺内最具特色的是妙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43.3米,塔身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门窗与栏杆,塔内有楼梯可登至顶层,俯瞰南禅寺街区全景。南禅寺周边形成了以寺庙为核心的商业街区,聚集了小吃店、古玩店、工艺品店,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市民休闲、游客购物的热门地点,尤其每到元宵节,街区内举办的无锡灯会,各式花灯点亮街巷,搭配舞龙、舞狮表演,展现出浓厚的民俗氛围。

2. 崇安寺:位于崇安寺街道,始建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80年),历史上曾是无锡的宗教与商业中心,有“无锡第一寺”之称,现存建筑为20世纪末重建,保留了传统寺庙的格局与风格。寺庙核心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塑像,殿外庭院内设有古碑亭,保存有记载崇安寺历史的明清石碑。崇安寺的特色在于“寺中有街、街中有寺”的格局,寺庙周边环绕着崇安寺步行街,街区内保留了部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如阿炳故居(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居所,清代晚期江南民居,保留有其生活与创作的痕迹,内有阿炳生平与音乐作品展示)、无锡县商会旧址(民国时期建筑,中西合璧风格,曾是无锡商业组织的办公场所,现为无锡商业历史展示馆)。步行街内聚集了各类商铺、餐厅、咖啡馆,是无锡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域之一,游客可在参观寺庙后,漫步街区感受现代商业与历史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