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许昌寻宝(2 / 2)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鎏金铜编钟,共十二件,大小依次递减,钟身鎏金虽已部分脱落,却依旧金光闪烁,钟体刻着细腻的夔龙纹与乐律铭文,轻轻敲击,音色清亮悠扬,正是曹魏宫廷宴乐的核心乐器。

空间继续下沉,他在故城西北角的一处地下窖穴中停下。

这里用青砖垒砌,四壁留有当年的火把熏痕,地面散落着数百枚五铢钱与曹魏时期特有的“魏五铢”,钱文清晰,边缘规整,层层叠叠堆放在陶瓮中,仿佛能看见当年许都商业繁盛、商旅往来的景象。

窖穴东侧的木箱里,藏着数十卷竹简与木牍,用牛皮绳串联而成,上面刻着隶书铭文,内容涉及曹魏的屯田制度、军事部署与官员任免,诸如“屯田兵卒岁纳谷五十斛”“夏侯渊守汉中”的记载,墨迹虽已渗入竹木纹理,却依旧清晰可辨,是研究曹魏政权内政军事的第一手资料。

旁边的陶瓮中,还残留着厚厚一层碳化的粟米与麦种,颗粒饱满,见证了当年屯田制带来的丰饶。

顺着夯土城墙的走向,透视之力在一处坍塌的地下密室中发现了贵族墓葬的痕迹。

墓道用巨石封堵着,普通人根本难以从这里通过。

巨石粗大笨重异常,没法移动 ,难以破坏。

石门上雕刻着曹魏典型的云气纹与神兽纹,神兽昂首怒目,姿态威猛。

进入石门,墓室中央的棺椁虽已腐朽,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规制,棺椁旁的随葬品依旧完好无损,看来还没有盗墓贼光顾过这里:

一套铁制铠甲保存完整,甲片细密,编绳虽已老化,却依旧串联有序,甲胄上刻着“张辽”二字,正是曹魏名将的随身铠甲,透着久经沙场的沧桑;

一件玉璧直径足有一尺,上面刻着谷纹与蟠虺纹,温润通透,是汉代玉璧工艺的延续;

数件陶制俑人造型生动,有武士俑、文官俑与侍女俑,神态各异,服饰细节清晰,是曹魏丧葬制度的实物见证。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箱书画卷轴,虽已受潮泛黄,却依旧能辨认出字迹与画意。

其中一卷是蔡邕的隶书真迹,笔力雄浑,气韵生动;

另一卷是描绘许都宫阙的帛画,线条流畅,色彩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宫城的宏伟规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三国时期绘画珍品。

在故城郊外的屯田遗址地下,赵国强找到了更具生活气息的遗存。一处陶窑遗址中,散落着数十件陶制生活用具,陶碗、陶盆造型规整,表面刻着简单的弦纹,部分陶器上还刻着“屯田”二字;旁边的窖穴里,藏着数件铁制农具,铁犁、铁锄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是曹魏屯田制推行的直接物证。

其中的一只陶制酒樽,造型古朴,樽身刻着“与君同饮”四字,内壁还残留着当年的酒液痕迹,仿佛能嗅到三国名士纵酒论政的豪情。

旁边的竹篮里,还残留着碳化的枣、梨等果核,见证了当年屯田军民的生活日常。

在许昌地下连着搜寻了三天,空间里堆满了数不尽的曹魏遗珍。

从皇家府库的青铜礼器、编钟竹简,到名将的铠甲兵器,再到屯田军民的农具用具,每一件都承载着三国故都的烽火记忆,诉说着曹魏政权的强盛与繁华。

从地底下升上来,站在毓秀台上,望着远处曹魏故城的残垣断壁在夕阳下拉长身影,晚风拂过,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赵国强清点着空间里的宝藏,从商丘的商周古物到许昌的三国遗珍,跨越数千年的文物琳琅满目,足以填满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甚至还有富余。

他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这最后一站的收获圆满收官,寻宝的瘾头也在此刻悄然褪去。

要不要开博物馆?这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已久,眼前的珍宝都带着华夏文明的印记,理应让世人所见,但“零元购”的风险如影随形,让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空间缓缓升空,许昌的轮廓逐渐远去。

赵国强望着满室的珍奇,心中有了初步的打算:先在空间里妥善存放这些文物,至于博物馆,或许可以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用一种更稳妥的方式,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真正绽放属于它们的光彩。

这趟长达一月的寻宝之旅,还差最后一站——京城,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