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许昌寻宝(1 / 2)

在一处商族早期聚落遗址的地下,发现了更具原始气息的宝藏。

这里的土层带着明显的火烧痕迹,一口陶瓮里装着数十件石制工具与骨制农具,石斧、石铲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无缺;

骨耜、骨镰以兽骨为料,打磨得光滑顺手,是商族先民耕作、狩猎的必备之物;

旁边散落着几枚陶制纺轮与陶埙,纺轮上刻着简单的螺旋纹,陶埙造型小巧玲珑,只有五个音孔,轻轻凑到唇边一吹,浑厚古朴的声响在空寂的地下回荡,带着穿越千年的苍凉,是迄今发现较早的原始乐器。

最动人的是一只陶制的酒壶,造型模仿鸟兽,壶嘴呈鸟形,圆眼尖喙,壶身刻着简单的绳纹,腹部鼓起如兽腹,壶内还残留着当年的酒液痕迹,虽已干涸,却仿佛能嗅到三千年前商族先民围坐饮酒、欢歌笑语的气息。

在更深处的土层里,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透着异常。

空间再次下沉至十五米深处,一处石砌窖穴赫然出现,窖穴四壁用规整的青石板垒砌,缝隙用黄土填充,历经五千年依旧稳固。

窖穴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黑陶高柄杯,杯身修长纤巧,杯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一毫米,表面乌黑发亮,透着瓷器般的光泽,是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的巅峰精品,历经五千年风雨依旧完好无损,指尖轻叩,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石台两侧的陶罐里,藏着数十件玉饰与石制礼器,玉簪、玉璜造型简约古朴,没有繁复纹饰,却透着天然的温润;

石璋、石钺形制规整,边缘打磨得平滑,是研究商族起源与龙山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

在商丘地下搜寻了整整三天,空间里又添了数不尽的珍奇。

从商族早期的贝币、黑陶到周代宋国的青铜礼器、竹简,从王室的府库藏品、贵族的随葬品到先民的工具、乐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商丘城的千年记忆,诉说着华夏商业文明的源头与周代诸侯都城的繁华。

站在阏伯台旁,望着远处商丘古城的飞檐翘角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边,晚风拂过,带着古城特有的沉静气息。

这一趟趟的收获都非常不错,让赵国强都舍不得停下寻宝的脚步,他觉得他自己搜寻宝贝都有些上瘾了。

下一站,许昌——那座“三国故都”,正等待着他去探寻曹魏政权的烽火遗珍。

许昌的晨光带着颍河的清润,漫过曹魏故城的夯土残垣,与市区林立的现代建筑勾勒出古今交织的轮廓。

赵国强立于魏都区上空,脚下的土地曾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核心腹地,从许都宫阙到屯田沃野,地下每一寸泥土都藏着三国争霸的铁血荣光与曹魏政权的典章风华。

这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心中既有收官的郑重,也有对未知宝藏的热切期盼。

心念一动,空间径直下沉至八米深处,穿透后世淤积的土层,触碰到曹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层。

许昌地下土层紧实,夹杂着当年城郭夯土的颗粒与屯田区的稻壳残迹,透视之力如细密的网,铺展过故城遗址、毓秀台周边,最终在许都宫城核心区域锁定了一处异常规整的夯土结构。

这里夯层坚硬致密,其间散落着汉代的绳纹砖残块与“魏”字瓦当碎片,边缘还嵌着锈蚀的铁制加固件,正是曹魏时期的皇家府库遗存。

赵国强迈步而入,迎面是一扇半掩的石门,门轴处残留着铜制合页的锈迹,门楣上雕刻的卷草纹虽已模糊,却依旧能看出汉代的雄浑气度。

府库内光线幽暗,空气中弥漫着松烟、皮革与黄土混合的厚重气息。

数十口柏木大箱整齐排列,箱身刷着暗红漆料,虽已斑驳起皮,却依旧稳固,铜质锁扣上铸着“魏宫”二字,字体方正遒劲,是曹魏皇家专属标识。

轻轻抬手扭断锁扣,一股樟香混合着金属锈蚀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内铺着早已褪色的丝绸,上面整齐摆放着曹魏时期的青铜礼器与车马饰件:

一件青铜方鼎三足粗壮,鼎身刻着“黄初三年造”的铭文,笔画刚劲,腹部铸着简化的蟠螭纹,是曹丕称帝后铸造的祭祀重器;

一对青铜轺车配件完好无损,车軎上铸着精美的兽首纹,铜铃虽已锈蚀,却依旧能想见当年仪仗出行的威严;

数件青铜弩机工艺精湛,机牙、悬刀保存完好,弩臂上刻着“魏武弩”三字,是曹操军队常用的制式武器,透着沙场征战的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