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的铜鼎中,火焰微颤,似随风将灭。
宁凡步入。
殿堂之内,诸学士环立,皆神色凝重。
中央的火坛上,一女子盘膝而坐,银发散落,面色苍白如雪。
那正是尘妤。
她周身缭绕着火纹光影,似流星燃尽前的尾焰。
宁凡上前一步,声音低沉:“停下。”
尘妤缓缓睁眼,眼底燃着微光:“陛下,您还是来了。”
“你疯了。”宁凡走近,火光映在他掌间,似要将她从炽中拉出。
尘妤轻笑,声音沙哑:“火若不灭,人心就不散。”
“您灭过太多的火,该有人再点一次。”
“我愿做那人。”
宁凡指尖一颤。
火势突升,一缕赤光自她眉心升腾,与祭坛之火融为一体。
那一刻,火焰暴涨三丈,整个殿宇被赤光吞没。
学士们纷纷退避,唯宁凡立于火前,目光深沉。
“尘妤!”
她微微笑:“别怕,火不为毁,而为生。”
“看——”
火焰骤然化形,汇成无数微小的符光,流转成稷纹、谷纹、风纹……
那是农耕之象、生命之源。
尘妤的身影渐淡。
她的声音最后一次响起:“火,回到人间了。”
“记得它,不是为了燃,而是为了照。”
火光散。
只余宁凡一人,立于静寂的殿中。
他伸出手,掌心落下一点余温。
那一点,微微闪烁,如心脉跳动。
他缓缓抬头,望向高处的天穹。
夜幕之上,群星亮起。
——
三日后,火种仪复明成功。
天下各地的稷台、农社皆燃起小火,象征耕火传承延续。
人们说,那是太上皇与圣女同祭之火,是“新纪元的第一息”。
而宁凡自此消失。
他不归朝,不入庙,只留下火种之印与一句话:
“火在人手,帝在心中。”
——
春至。
原野复绿,赤米抽穗。
孩童在田间奔跑,手中提着小小的铜灯,笑声随风传远。
远山之上,有人影立于枫树下,披一袭青衣,发丝被风掠起。
他背对众生,手执竹杖,望着大地。
那人,正是宁凡。
他轻声笑。
“火归人间,天下可安。”
说罢,他转身离去。
山路曲折,烟霞漫漫。
——
夜色再次降临。
村口的火堆旁,老者讲着故事。
孩子们围坐,眼里闪着光。
“太上皇最后去了哪儿?”
老者笑了笑:“他随火去了。火在哪儿,他就在哪儿。”
说罢,他添了一把柴,火焰瞬间明亮。
那一刻,风停,星河似也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