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风火议会,万象初熙(1 / 2)

晨雾漫卷。玄京的天空,像一幅被春光揉亮的丝绸,层层氤氲中,宫阙的琉璃瓦折出金线。三月之后的京畿已全然不同,街巷中车马有序,市声鼎沸,却带着一种久违的安稳——盛世的轮廓,终于从礼乐的回响中浮现。

天街自南向北,一道新铺的石路笔直延伸,路侧的琉璃灯由格物院弟子重新校准,昼夜可明。灯光内嵌火砂管,明灭之间如呼吸。行人抬头,可见那“风火议会”四字金匾悬于宫前高门,正午阳光照上去,几乎耀得人不敢直视。

这四个字,是宁凡亲自题写。笔势如风,墨意似火,既有王者的气度,又暗藏他独有的锋芒。

今日,是风火议会首次召开的日子。

——这是玄朝建立以来,第一次由皇帝亲设、百官共议的全制式会议,不论文武,皆可列席旁听。议题非战、非赏,而是“新纪之制”:以火为命,以风为势。

御道之上,文武百官陆续抵达。春风拂过朝袍,卷起衣角的金线。苏若雪着紫金纹章衣,手持《新政草议》册,步履稳静。她自礼部转任“总议大使”,负责统筹本次大会筹备。那册书厚重,封面以银线缝出火纹,象征新纪之始。

秦如月紧随其后,淡青色宫服衬得她气质冷清。她如今兼掌鸿胪寺与医政院,既是外交的桥梁,也是民生的守护。她抬眼望那金殿,只觉时光恍惚——从最初的异域医女,到今日议政之席,她已成为玄朝新秩序的见证者。

另一侧,李子清率格物院诸弟子同行。他们身着灰白袍服,手抱新制仪器与图纸,胸前别着“风火印”徽章。那印上绘着交缠的烈焰与流风——象征思想与科技的合一。

段震披重铠而来,铠甲折光,金纹隐现。他不善文事,但宁凡特别命他列席,是要以军武为镇。

苏浅浅比他们更早到。她立于天街尽头,看风吹过灯幡,目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自博览会之后,她暗中整肃情报系统,暗影阁已全面收回外线。那些曾潜藏的鹰翔密探、旧大月余党,一个个被无声清除。此刻的她,看似平静,实则心底早已布下了另一重局。

宫门缓开,钟鸣九响。

天玄皇宁凡缓步出殿,衣袍曳地,绣金的玄鸟展翼于袖。风掠过,他的发丝微扬,目光如寒星沉静。身后随行太监捧着一卷长轴——那是今日的《风火纲录》。

宁凡登阶而上,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每一人耳中。

“今日之会,不为庆功,不为惩戒,而为开基。盛世既成,盛世之下,当有其制。火为命,风为律,凡民之业、百官之道,皆须以‘生’为根,以‘行’为翼。”

群臣跪拜,殿前风声呼啸,仿佛天应人语。

宁凡展开长轴,墨迹未干,纸上赫然书列十二纲:政、法、农、商、工、医、兵、学、言、礼、教、海。

“此十二纲,皆玄朝之基。今日,由议会分陈群策,择其可行者,以定新制。”

——话音一落,鼓声震殿。

第一项,是“商制新法”。

苏若雪上前奏道:“臣以为,玄朝疆域广袤,丝路新启,宜设‘行商司’,统一外贸与货值。凡市易所得,十取其一,以资国库;余留商贾,鼓其民生。如此可均利而不伤本。”

群臣低声议论。自古重农抑商,今若设商司,乃破格之举。

李子清接言:“若无工,则商无以立。格物院可设‘工艺监’,凡发明器具,经议会核定后,可颁‘火印专权’,三年内享独产之利。”

这一提议,瞬间令殿中诸臣抬头。那是专利之雏形。

秦如月接道:“若民富而不安,皆空壳。臣请并设‘惠民院’,调度各州医者,巡诊乡野,使百姓不以小病废业。”

宁凡轻颔首。

殿内火焰摇曳,照亮他们脸上的光。那光不只是火的亮,而是思想燃烧的亮。

——第二项,“学制重定”。

穆烟玉从侧席起身,她自水师归朝,今兼任太初书院客讲。她的声音清透:“臣以为,当开外邦学舍,纳鹰翔、大月诸国学子入院,与我生同受教。以文会友,胜于刀兵。”

苏若雪微笑:“此言甚当。”

宁凡道:“书院既成,择南苑为地,立碑以铭。外邦子弟入院,须守玄律,不得私传学识。此举,既广恩,又立威。”

群臣齐声称是。

殿外风动,卷起天街幡影。幡上玄鸟展翼,与天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