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朕知你用心。”雍正抚摸着假山上的裂痕,淡淡道,“但变法如治水,堵不如疏。”
他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铁犀:“那尊铁犀,腹中既有‘改道’之警,亦有‘兴械’之机。朕要的,是一个不伤国本的变法。”
李辰浩心领神会。
三艘新式联运船自汉口启航,载着湖广的稻米顺江而下。船身采用双层水密舱设计,即使触礁也不易沉没。
船至南京,早有漕帮弟子埋伏岸边,只待船只靠岸便动手。
谁知李辰浩早有准备——联运船根本不停泊旧码头,而是直接驶入新修的深水港。岸上,蒸汽吊机轰鸣运转,半日便将货物转运至北上的运河船只。
漕帮众人目瞪口呆。
最艰险的,是海运段。
首航那日,津门外狂风大作。保守派官员纷纷冷笑:“看吧,天意如此!”
然而,李辰浩选用的是闽粤的福船,船体宽大,吃水深,稳若泰山。更关键的是,船上配备了新式罗盘和六分仪,即使阴天也能辨位。
三日后,船队安然抵达天津,比原定漕运快了整整半月!
数据摆在眼前,保守派仍不死心。
“海运虽快,但若遇倭寇,如何是好?”
“长江水匪横行,商船岂能安保?”
李辰浩早有准备,呈上《联防策》:
长江水师分段护航,剿匪与保运并行;
海运船队配备新式火炮,并由水师战船伴航;
各码头设巡检司,严查走私。
雍正帝终于拍板:“试行三年,若成效显着,则全面推行!”
就在联运体系初现曙光时,李辰浩收到密报——
庄亲王密会闽浙水师提督,以“防倭”为名,暗中调集战船,准备在东海“拦截海盗”。而所谓的“海盗”,正是联运船队!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