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天南烽烟起(2 / 2)

他抬手示意,侍卫抬来一个长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是一尊小巧的火炮,炮身刻着精密的纹路。

“此乃朕令火器局仿制的西洋红夷大炮,射程可达十里,威力远超明军的佛郎机。”林烨介绍道,“朕已令火器局日夜赶工,如今已有百尊火炮部署在云贵关隘与水师战舰之上。张辅若来,必让他有来无回。”

方孝孺眼中闪过一丝赞叹:“陛下远见卓识,夏华帝国必能渡过此劫。”

林烨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穿越八年,他从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历史的参与者,甚至是改变者。他建立的夏华帝国,融合了现代的治理理念与古代的社会结构,倡导民族平等、农商并重,如今已初具规模。但朱棣的百万大军,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两个帝国的较量,更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他要守护的,不仅是自己的基业,更是他所倡导的新秩序。

“先生,”林烨转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昭告天下:朱棣穷兵黩武,北伐耗空国力,如今又欲兴兵南下,涂炭生灵。朕为救万民于水火,不得已起兵拒之。凡夏华境内,无论汉、壮、苗、瑶各族,皆应同心同德,共御外侮。凡参军者,免其家三年赋税;凡战死沙场者,厚葬其尸,赡养其家;凡助军饷、献良策者,论功行赏,封官加爵!”

“臣遵旨!”方孝孺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激昂之色。

诏令传遍夏华帝国,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岭南的农民放下锄头,参军入伍;琼州的渔民驾着渔船,加入水师;云贵的土司率领部族,驰援关隘。夏华军的兵力,在短时间内扩充至六十万。

与此同时,南京城。

永乐皇帝朱棣身着明黄色龙袍,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脸色阴沉。他刚刚结束北伐,平定了蒙古残余势力,正欲休养生息,却收到了林烨在南方建立夏华帝国、占据云贵川与岭南、琼州之地的消息。

“林烨!竖子尔!”朱棣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出声,“朕北伐归来,本欲让天下太平,他却敢在南方裂土称王,简直是无法无天!”

殿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英国公张辅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林烨不过是一介草莽,侥幸占据南方之地,不足为惧。臣愿率一百万大军,南下征讨,必擒林烨,荡平夏华,恢复大明疆土!”

成国公朱能也出列道:“陛下,张辅将军所言极是。林烨虽占据南方险要之地,但麾下兵力不过数十万,且多是乌合之众。我大明百万大军,皆是百战之师,定能一举破敌。”

朱棣目光扫过众臣,沉声道:“好!朕就命你二人,兵分两路,南下征讨。张辅率五十万大军,从湖广进军云贵,直捣夏华腹地;朱能率五十万大军,统领水师,从长江出海,进攻琼州与岭南,切断林烨的海外补给。朕要你们,半年之内,务必平定南方!”

“臣遵旨!”张辅与朱能齐声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必胜的信念。

朱棣望着二人的背影,心中充满了自信。他自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帝王,平定蒙古,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功绩赫赫。一个小小的林烨,一个刚刚建立的夏华帝国,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他却不知道,此时的夏华帝国,早已严阵以待。云贵的关隘之上,火炮林立,滚石擂木堆积如山;岭南的水师战舰,整装待发,巡逻在琼州海峡;夏京的火器局,炉火通明,日夜赶工制造武器;各地的百姓,同心同德,为军队运送粮草,提供支援。

一场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战争,即将在天南大地拉开序幕。

林烨再次登上紫宸殿露台,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望着北方的天空,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的信念。他知道,这场战争注定艰难,但他别无选择。为了自己的帝国,为了麾下的将士,为了境内的百姓,他必须赢。

“朱棣,”林烨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决绝,“你的百万大军,吓不倒朕。夏华帝国,不是你想灭就能灭的。这场战争,朕奉陪到底!”

晚风拂过,吹动他的蟒袍,猎猎作响。远处的军营中,传来阵阵号角声,激昂而悲壮。夏华帝国的将士们,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他们将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守护这片土地,守护他们的帝王,守护他们心中的太平盛世。

天南烽烟已起,一场惊天动地的较量,即将展开。而历史的车轮,也将在这场战争中,驶向一个未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