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天南烽烟起(1 / 2)

永乐十三年,腊月初八。

交趾布政使司治所升龙府,已更名为夏京的城池被晨雾笼罩。林烨身着玄色织金蟒袍,站在新落成的紫宸殿露台之上,指尖轻叩汉白玉栏杆。栏杆下,是绵延数里的宫殿群,飞檐翘角如鹏鸟展翼,琉璃瓦在薄雾中泛着冷冽的光泽——这是他耗费五年心血,在东南亚腹地筑起的帝国核心。

“陛下,云贵急报。”内侍总管李德全躬身呈上密函,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惊扰了这位年轻帝王的沉思。他曾是建文朝的小太监,逃难至岭南时被林烨所救,如今已是夏华帝国最信任的近臣。

林烨展开密函,墨字淋漓:“朱棣北伐功成,罢兵还京,已调一百万大军布防长江沿岸,水师封锁江口,严禁商船往来岭南。”

指尖微微收紧,密函边缘被捏出褶皱。林烨抬眼望向北方,雾霭沉沉的天际线仿佛化作一道无形的屏障。他穿越而来已八年,从岭南一个落魄秀才,到聚众起义占据琼州,再挥师西进拿下云贵川,南拓交趾、暹罗,建立夏华帝国,每一步都踏在刀尖之上。而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终于结束了对蒙古的连年征伐,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这片骤然崛起的土地。

“一百万大军……”林烨低声自语,眸中闪过一丝凝重。他麾下的夏华军仅有四十万,但若论战力,却未必逊于明军。云贵山区的蛮兵被他改编为“破山军”,擅长山地作战,配备了改良后的火铳和诸葛连弩;岭南水师则清一色的福船与广船,船上架设着仿制的红衣大炮,掌控着南海航线;更有从欧洲传教士处习得的炼铁术,锻造的兵器甲胄坚不可摧。

但朱棣的明军,是经历了靖难之役与北伐战争的百战之师,兵力是夏华军的两倍有余,且占据着中原腹地,粮草充足。长江天险被明军封锁,夏华帝国的海外贸易受到重创,而云贵川的物资转运,也面临着被明军切断的风险。

“传朕旨意,”林烨转身,蟒袍下摆扫过地面,发出簌簌声响,“令云贵总督秦岳,率破山军十万扼守乌江天险,加固关隘,多置滚石擂木与火器;令岭南水师提督郑广,率二十艘主力战舰巡弋琼州海峡,严防明军水师南下;令户部尚书苏廉,加急转运暹罗、占城的粮食至夏京与云贵前线,务必保证军粮充足。”

“遵旨!”李德全躬身领命,快步退下。

露台之下,晨光渐盛,雾霭散去。夏京的街道上,百姓往来穿梭,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这里曾是战乱不休的交趾之地,如今在林烨的治理下,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桑,发展贸易,百姓安居乐业。林烨深知,他守护的不仅是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更是这些百姓的太平日子。

他想起穿越之初,自己孤身一人,在岭南乡村教书糊口,却因目睹官府苛政、百姓流离失所,而毅然举起反旗。那时的他,仅凭一腔热血与来自现代的知识,一步步聚拢人心,收服豪杰。秦岳原是云贵山区的土司,被他以民族平等的政策打动,率部归顺;郑广本是海盗首领,被他招安后,凭借出色的航海技术,成为夏华水师的中流砥柱;苏廉则是前朝弃官,被他不拘一格重用,打理内政井井有条。

这些人,都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夏华帝国的基石。

“陛下,中书令方孝孺求见。”侍卫来报。

林烨心中一动。方孝孺,这位建文朝的忠臣,当年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却被他的部下在行刑前救下,秘密送往岭南。林烨敬重他的气节,任命他为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令,辅佐朝政。

“宣。”

方孝孺身着藏青色官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走进露台,躬身行礼:“陛下,臣闻朱棣罢兵南顾,百万大军压境,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方先生以为,朕当战还是当和?”林烨反问。

方孝孺抬眸,目光锐利:“朱棣雄才之主,既已将陛下视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和谈不过是缓兵之计,陛下不可抱有幻想。”他顿了顿,继续道,“但明军势大,我军不宜主动出击。当以守为攻,依托云贵天险与南海屏障,消耗明军锐气。待其粮草不济、军心涣散之时,再寻机破敌。”

林烨颔首,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先生所言极是。朱棣北伐多年,国库空虚,百万大军的粮草供应,是他最大的软肋。朕已令苏廉从海外调运粮食,足以支撑三年。而明军长途奔袭,补给线漫长,我军只需坚守半年,明军必不战自乱。”

“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也。”方孝孺躬身道,“但臣还有一忧。朱棣麾下,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能等名将,皆是身经百战之人,不可小觑。尤其是张辅,曾平定交趾,对南方地形极为熟悉,若由他领兵来攻,我军防守压力倍增。”

林烨眉头微蹙。张辅确实是劲敌,当年平定交趾时,用兵如神,所向披靡。如今朱棣派他来攻,确实是一大隐患。

“先生放心,”林烨沉声道,“朕已令秦岳在云贵各处关隘设置伏兵,多埋地雷,张辅虽勇,却未必能破我军防线。更何况,朕还有一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