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岭南商战篇(2 / 2)

差役们望着那黑洞洞的枪口,想起不久前珠江口外,一艘拦截夏华商船的大明水师哨船被三发炮弹击沉的传闻,吓得连连后退。周文矩的政令,竟在夏华的武力威慑下成了一纸空文。

林烨深知,单纯的货物倾销不足以彻底瓦解岭南的经济防线。他很快又推出了新的举措:在琼州、雷州设立通商口岸,允许岭南商人前来贸易,凡将生丝、棉花等原料卖给夏华工坊者,可享受免税待遇,还能以低价换购夏华的制成品。

这一手直击要害。岭南的生丝、棉花产量巨大,但本地工坊技术落后,制成的绸缎、布匹质量远不如夏华。许多商人见有利可图,偷偷绕过布政使司的封锁,将原料运到琼州交易。夏华工坊收购原料后,用改良的水力织布机加工,制成的棉布结实耐磨,绸缎光泽鲜亮,再运回岭南销售,利润翻倍。

广州城的布商王福全便是其中之一。他冒着风险,将自家织坊的生丝运到琼州,换了一批夏华产的棉布。没想到这批棉布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不到三日便销售一空,利润比以往高出五成。尝到甜头后,他联合几位相熟的商人,暗中与夏华建立了长期贸易关系,甚至偷偷将夏华的水力织布机图纸带回广州,试图仿制。

周文矩得知后,派兵查封了王福全的织坊,将他打入大牢。可这样的做法,却引起了更多商人的不满。岭南的经济本就依赖贸易,夏华的货物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强行禁止只会导致市场萧条,民怨沸腾。许多乡绅也私下抱怨,周文矩的做法断了他们的财路。

林烨抓住时机,下令夏华水师封锁珠江口,只允许挂着夏华龙旗或持有夏华通商凭证的商船通行。这一下,岭南的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滞。大明的瓷器、茶叶无法运往西洋,西洋的香料、银元也进不来,十三行的商人损失惨重,纷纷向周文矩施压。

更致命的是,夏华的水泥开始在岭南发挥作用。林烨派人在琼州、雷州修建公路,水泥铺设的路面平整宽阔,下雨天也不会泥泞不堪。消息传到广州,许多百姓纷纷请愿,希望官府也能修建这样的公路。可大明官府腐败,国库空虚,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林烨趁机放出消息,只要岭南各地愿意归附夏华,夏华帝国将免费提供水泥,帮助修建公路、水利设施。

这个消息如同惊雷,在岭南各地引起震动。偏远州县的百姓早已不满官府的苛捐杂税,夏华的货物让他们尝到了实惠,而修建公路、水利的承诺更是让他们心动。一些州县的官员见大势已去,暗中派人与林烨联络,愿意献城归附。

周文矩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面上书朝廷请求援军,一面调集兵力,想要武力镇压那些倾向夏华的州县。可他手下的士兵,使用的还是冷兵器与老旧的火铳,根本不是夏华碎发枪队的对手。在一次冲突中,夏华的一支百人小队,凭借碎发枪的火力优势,击溃了大明上千人的军队,缴获了大量粮草与军械。

林烨坐镇琼州,每日收到的都是捷报。他知道,岭南的经济防线已经崩溃,民心所向已明。这日,他站在琼州城的城楼上,望着北方连绵的群山,手中把玩着一枚精钢针。从东南亚的丛林到云贵的山地,从巴蜀的平原到岭南的水乡,夏华帝国的旗帜正在一步步向北蔓延。

“主公,广州府传来消息,周文矩被手下将领软禁,十三行商人联名请愿,愿归附夏华,请求主公进城主持大局。”陈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林烨微微一笑,将钢针抛给陈默:“传令下去,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凡归附州县,减免三年赋税,继续推行通商政策。另外,让工坊加快碎发枪的生产,下一步,我们要直面大明的主力了。”

珠江口的风再次吹来,这次却带着新生的气息。夏华的商船重新穿梭在河道上,精钢针、胰子皂、白糖与水泥,这些看似寻常的货物,如同无形的利刃,瓦解了大明在岭南的统治根基。林烨知道,经济的征服远比武力的镇压更为持久,而夏华帝国的根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通商与交融中,变得愈发坚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琼州城的屋顶上,也洒在林烨坚毅的脸庞上。他的目光望向更远的北方,那里,是他接下来要征服的土地,而炎海砺出的利刃,终将划破旧时代的阴霾,为夏华肇基,开辟一个全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