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332章 论文刷屏模式!《格物》编辑部的“秦风专栏”?

第332章 论文刷屏模式!《格物》编辑部的“秦风专栏”?(2 / 2)

“‘秦风超导研究成果月度指定发布平台暨全球粉丝后援会官方指定期刊’?!”王明仁主编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指着小刘说道:“哈哈哈哈!好!这个名字好!太有才了!说得太好了!他们这是赤裸裸的嫉妒!是羡慕嫉妒恨!不过……”

他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不过,这个‘月度专栏’的创意,倒是可以认真考虑一下嘛!回头让编辑部好好策划策划,说不定真能搞出一个‘《格物》·秦风超导研究精选系列’,或者直接就叫‘秦风专栏’!保证期期爆款,全球疯抢!到时候,广告费收到手软,影响因子涨到天上去!我们《格物》,就是下一个时代的《Nature》和《Sce》!不,是超越它们的存在!”

小刘编辑听得是一脸黑线,心中对自家主编这“与时俱进”的商业头脑和“毫无节操”的办刊理念,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不过,他也知道,主编这番话,更多的是一种对秦风逆天成就的自豪与调侃。

事实也确实如此。

秦风及其领导的“秦之队”,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彻底开启了“论文刷屏”模式。

他们的科研成果,如同不要钱的白菜一般,一篇接一篇地,以一种近乎“野蛮生长”的姿态,疯狂地发表在《格物》、《科学先驱》、《物理评论快报》、《先进材料》、《自然·物理》、《自然·材料》、《自然·通讯》、《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等等一系列国内外最顶级的学术期刊之上。

其论文产出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其研究成果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其影响因子之巨大,令整个学术界为之震颤!

以前,一个顶尖的科研团队,一年能够在这些神级期刊上发表一两篇论文,就已经足以在学术圈内横着走了,可以开香槟庆祝,可以到处作报告,可以申请大把的科研经费了。

而现在,秦风团队,几乎是以“周”为单位,甚至有时候是以“天”为单位,向这些期刊“批发”着足以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甚至直接获奖的重磅级、核弹级、宇宙级成果!

超导储能装置的小型化与高效化——《格物》封面文章!发表三周,Google Schor引用次数突破三千!直接带动了全球新能源储能技术的一轮投资热潮!

高灵敏度常温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的全新设计原理与实验验证——《科学先驱》亮点报道!被国际计量局誉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新里程碑!有望将磁场探测的灵敏度提升三个数量级以上!”

基于“墨子二号”超导线材的新型超高品质因数超导滤波器在下一代(6G甚至传说中的7G)移动通讯系统中的革命性应用——《自然·通讯》特邀长篇综述!直接被国际电信联盟(ITU)列为下一代通讯技术标准的核心参考!

一种基于“量子围栏”钉扎机制的、可在100特斯拉以上脉冲强磁场下稳定工作的常温超导磁体设计方案——《自然·物理》封面文章!引发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大地震!多个国家的“人造太阳”项目团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要根据秦风的理论,对现有装置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一种具有“自分类”和“自修复”功能的、基于常温超导量子点阵列的智能超导复合材料——《先进材料》年度最佳论文!被誉为“开启了智能材料研究的新范式!未来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生物医疗等各种极端环境!”

……

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在全球相关领域引发一场剧烈的学术地震和技术革新的浪潮。

无数的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都将“秦之队”的最新论文,奉为圭臬中的圭臬,圣经中的圣经,第一时间组织最顶尖的专家团队进行研读、分析、跟进、模仿……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只能跟在秦风屁股后面吃灰,连模仿都模仿不像。

“快!快!秦风团队那篇关于‘拓扑保护的马约拉纳费米子常温超导量子比特’的最新预印本论文,刚刚在arXiv上挂出来了!赶紧下载下来!组织理论组、材料组、实验组、计算组的所有人,立刻!马上!连夜开会讨论!我们必须在24小时之内,拿出初步的复现方案和追赶计划!否则,我们实验室在量子计算领域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那点领先优势,就要被那个华夏小子给彻底碾压了!”——这是某西方G7国家耗资数十亿美元打造的、国家级量子计算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在看到秦风最新论文后,发出的近乎于哀嚎的紧急指令。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所有与超导储能技术、超导电力传输、以及超导磁悬浮交通相关的研发项目,立刻全部暂停!等待对华夏燕京大学秦风团队最新发表在《格物》和《科学先驱》上的那几篇关于‘界面量子电容储能增强效应’和‘磁通线动态稳定与无损耗传输’的系列论文进行全面、彻底、深刻的评估和理解后,再做调整!我感觉……我们之前所有的技术路线,可能……全都要推倒重来了!我们可能……浪费了数十亿美元的研发经费,走了几十年的弯路!”——这是某富得流油的中东石油国家,负责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王子殿下,在听取了本国顶尖科学家对秦风成果的解读后,发出的充满懊悔与震惊的最高指示。

“各位同事,我们刚刚收到了最新一期《自然·材料》的清样,封面文章……毫无悬念,又是秦风团队的!这次,他们搞出来的是一种……一种基于‘常温超导量子干涉效应’的、据说能够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发生极微弱相互作用的……超级探测器!其灵敏度,比我们实验室那台刚刚耗资五亿欧元升级改造完成的、全世界最先进的液氙探测器,还要高出……至少五个数量级!我……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感觉,我们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这两个领域,在秦风面前,已经……快要融合成一个学科了。或许,我们应该集体向燕京大学提出申请,去给秦风教授……当个实验员?”——这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暗物质探测项目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内部学术研讨会上,发出的充满无奈、绝望、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与向往的“凡尔赛”式吐槽。

一时间,整个国际学术界,都笼罩在一种被“秦风”和“常温超导”以及他那些层出不穷的“黑科技”所支配的“恐惧”……啊不,是“高山仰止般的敬畏”之中。

同行们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茶歇时间,或者在私下里的邮件和电话交流中,提到“秦风(Feng Q)”这两个字,语气中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如同仰望神明般的震惊,有如同小学生面对奥数冠军般的羡慕,有如同凡人面对天神下凡般的敬佩,有如同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仰望峰顶般的绝望,甚至还有一丝……“既生瑜,何生亮,奈何秦风是高达,我们都是小兵张嘎”的淡淡忧伤与无力感。

“唉,想当年,我们实验室,一年能憋出一篇能在《物理评论B》上发表的文章,都够整个系里开香槟庆祝半个月,系主任走路都带风了。现在倒好,秦风那小子,发《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这种级别的顶刊,就跟咱们普通人发个微信朋友圈、吐槽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一样随便!而且篇篇都是封面文章,篇篇都是高被引,篇篇都能开创一个新领域!这……这还让不让我们这些辛辛苦苦搬砖几十年的老家伙们活了?我感觉我这辈子评上的那个院士,在他面前,简直就是个笑话!”——这是一位国内某顶尖985高校德高望重的物理系老院士,在一次私下里和燕京大学校长以及刘仁轨院士一起喝茶“忆苦思甜”时,发出的充满“羡慕嫉妒恨”的“肺腑之言”。

燕京大学校长和刘仁轨院士听了,自然是表面上连连谦虚“哪里哪里,年轻人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而已”,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比三伏天喝了冰镇西瓜汁还要爽,恨不得当场吟诗一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顺便再凡尔赛地补充一句“哎呀,秦风这孩子,就是太能鼓捣了,我们学校的科研经费都有点跟不上他烧钱的速度了,愁啊!”

而秦风的父母,在老家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父母中的战斗机”。

“哎呀,秦大哥,秦大嫂!你们家秦风可真是太了不得了!不得了啊!昨天俺在俺家那口子单位的内部学习材料上,都看到你家秦风的名字了!说是他发明的那个什么‘超级导电的线’,能让咱们国家的高铁跑得更快、更稳,以后从咱们县城到京城,说不定就跟坐公交车一样方便了!”隔壁卖豆腐的王大妈,提着一篮子刚从自家菜地里摘的、水灵灵的黄瓜和西红柿,硬要塞给正在家门口晒太阳的秦父秦母,脸上堆满了淳朴而又热情的笑容。

“是啊是啊!秦老师,秦师母!”(自从秦风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被尊称为“秦教授”后,县里这些淳朴的乡亲们,也自发地将秦父秦母的称呼从“老秦家的”升级为了“秦老师”和“秦师母”,以示尊敬)另一位在县中学当物理老师的李老师,也恰好路过,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满脸敬佩地说道:“我家那不成器的臭小子,以前天天就知道打游戏,自从看了秦风教授在IUPAP听证会上那段‘舌战群儒、为国争光’的视频后,现在是彻底迷上物理了!天天抱着《费曼物理学讲义》啃,还说长大了也要考燕京大学,去给秦风教授当学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呢!这可真是……榜样的力量无穷啊!”

秦父秦母听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发自肺腑的夸赞和祝福,脸上笑得像盛开的向日葵,心里比灌了十斤蜂蜜还要甜。他们虽然依旧不太懂儿子在京城里搞的那些“高精尖”的玩意儿究竟有多么的“不明觉厉”,但只要知道儿子在做着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在为这个曾经饱受欺凌的民族争光添彩,他们就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无比的……与有荣焉!

当然,秦风这种近乎于“BUG”级别的“论文刷屏”模式,也并非没有带来一些……嗯,令人啼笑皆非的“小小的烦恼”。

比如,燕京大学图书馆的国际顶级期刊订阅经费,最近就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一般,一路飙升,让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每次看到预算报表都忍不住想薅自己本就不太茂密的头发。没办法,谁让秦风的论文,几乎是以“地毯式轰炸”的姿态,覆盖了所有物理、材料、化学、信息、能源、工程乃至部分生物医学领域最顶级的期刊呢?而且,每一篇都因为其石破天惊的创新性和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被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列为“全校师生必读之战略性核心文献”,导致图书馆不得不含泪大幅增加这些“天价”期刊的订阅数量和在线数据库的并发访问权限,以满足全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如同追更网络小说一般狂热的“学习秦神最新指示精神”的需求。

再比如,负责给秦风团队的那些动辄数十页、充满了各种“天书”般公式和“未来科技”概念的论文初稿进行英文润色和学术规范性校对的几位燕大外语学院的资深教授和特聘的外籍专家,最近的工作量直接翻了五倍不止,而且因为秦风论文中涉及到太多全新的、甚至连英文世界都尚未出现对应标准翻译的物理概念和专业术语,他们常常需要一手抱着《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大词典》,一手捧着《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俄文原版),再开着十几个Google Schor和Wikipedia的网页,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推敲、考证、甚至……自由发挥和大胆创造!生怕因为自己的语言水平有限,而耽误了这些“神级”论文的及时发表,从而错失了让华夏智慧再次震惊世界的宝贵机会。

据说,其中一位德高望重、平日里最注重养生、每天都要打一套完整太极拳的、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退休语言学老教授,在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成功将秦风一篇长达八十多页的、关于“基于高维弦理论构建统一场论的初步尝试及其在解释暗物质与暗能量起源中的应用”的“随笔”(秦风语)翻译成无可挑剔的“皇家莎士比亚戏剧腔”英文后,直接因为用脑过度和心力交瘁,导致其本就岌岌可危的发际线,在一夜之间,又悲壮地向后撤退了整整一厘米,被同事们戏称为“为华夏科学献了顶”。

当然,这些都只是些无伤大雅的、充满了欢乐气息的“小插曲”。

总而言之,在秦风的带领下,“秦之队”以一种近乎于“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碾压姿态,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愈演愈烈的“秦风超导宇宙大爆炸”!

他们的科研成果,如同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的银河,不仅数量多到令人发指,质量更是篇篇璀璨夺目,每一项都足以在相关领域开宗立派,定义未来,引领整个地球的科技文明,向着更高、更远、更光明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进!

而《格物》期刊,也因为与秦风团队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度战略捆绑,其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得到了如同坐上了“墨子二号”超导磁悬浮列车般的空前提升。虽然那个“秦风超导研究成果月度指定发布平台暨全球粉丝后援会官方指定期刊”的戏称,还只是在同行间的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私下吐槽中流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家拥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华夏顶级学术期刊,正在因为一个如妖孽般横空出世的年轻人的出现,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足以照亮整个科学史的璀璨生机与无上荣光,朝着那曾经遥不可及的世界科学之巅,发起了最猛烈、也最自信的冲击!

至于秦风本人,面对外界那如同海啸般汹涌而来的种种赞誉、崇拜、以及各种“非人类”的标签,依旧保持着他那份特有的、仿佛早已看穿一切的从容与淡定。对他而言,发表论文,从来都不是目的,那仅仅是将自己和团队在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发现”和“浅薄的感悟”,与全世界的同道中人分享的一种方式而已。

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理论和数据,尽快地、高效地、大规模地转化为能够真正造福全人类、改变整个世界命运的……硬核黑科技!

而这个过程,显然比单纯地在顶级期刊上“刷数据”、“灌水”、“发Paper”,要更加漫长,更加艰辛,也更加……充满挑战与乐趣。

但秦风,以及他所带领的这支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却已经拥有了足以让全世界任何一个科研团队都为之颤抖的恐怖战斗力的“秦之队”,早已……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他们的征途,是那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而这场震动了整个地球学术界的“论文刷屏”,仅仅是他们波澜壮阔、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科研史诗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甚至有点“平平无奇”的……小小的序章而已。

下一章,当秦风的目光,暂时从那浩瀚无垠的理论星空和日新月异的实验室,重新聚焦到燕京大学那看似平静的本科课堂之上时,又将会发生怎样一些令人啼笑皆非、或者说……让某些“不长眼”的家伙们“痛哭流涕”的有趣故事呢?

敬请期待,学神秦风的……课堂“降维打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