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296章 新的挑战!材料稳定性与量产难题!

第296章 新的挑战!材料稳定性与量产难题!(1 / 2)

瑞市日馁瓦的湖光山色与掌声雷动,似乎还萦绕在秦风的记忆之中。

“国际青年科学家先锋论坛”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秦风以碾压性的学术实力“舌战群儒”,让“秦风理论”的光芒彻底照耀了整个国际科学界。他不仅带回了无数的赞誉、雪片般的合作意向,更重要的是,他让全世界再次见证了燕京年轻一代科研力量的崛起与强大。

燕京大学,乃至整个燕京国,都因为秦风的这次“出征”而与有荣焉。吴国栋校长那张胖脸,这几天笑得跟朵盛开的向日葵似的,走路都带风,逢人便唾沫横飞地吹嘘自家出了个“定义下一个时代的科学神明”。

然而,当庆祝的香槟泡沫渐渐平息,当媒体的聚光灯暂时移开,当秦风和他的核心团队再次回到那间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期望的“秦风超导实验室”时,更为严峻,也更为现实的挑战,如同两座沉甸甸的大山,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各位,论坛的成功,只是我们万里长征迈出的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实验室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内,秦风站在巨大的白色书写板前,神情平静,目光却深邃如海。他的身后,是李振华教授,以及钱学海、李晓东、孙月华等一众核心团队成员。每个人脸上都还带着一丝参加完庆功宴后的红晕,但眼神中却已不见了轻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与专注。

“‘燕京一号’的性能,以及OCQE模型的理论框架,目前来看,确实领先了世界一步。但是,”秦风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中间还有一条无比漫长且布满荆棘的道路要走。”

他在白色书写板上,用红色的马克笔,重重地写下了两个词:

稳定性! 量产性!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集中所有精力去攻克的战略性难关!”秦风的声音斩钉截铁,“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我们之前所有的成就,都可能只是镜花水月,‘秦风超导体’的商业价值,也无法真正体现!”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压抑。

李振华教授眉头微蹙,他深知秦风所言非虚。任何一项新材料的诞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稳定性和量产性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尤其是对于“燕京一号”这种结构复杂、组分特殊的有机复合材料而言,其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

“秦头儿,您说得对。”实验狂人李晓东第一个开口,他挠了挠那头标志性的鸡窝乱发,脸上带着一丝苦恼,“最近我们测试了几批早期制备的‘燕京一号’样品,发现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超导转变温度和临界电流密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虽然衰减幅度不大,但这个趋势……确实让人担忧啊!”

负责材料表征的孙月华博士也补充道:“我们用高分辨电镜观察了那些性能衰减的样品,发现其内部的有机分子链结构,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小的断裂和重组,表面的拓扑序也遭到了部分破坏。这可能是导致其超导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机材料的稳定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理论组的钱学海博士后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沉声道,“相比于无机晶体材料那种坚固的共价键或离子键,有机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温度变化、湿度影响、甚至光照、氧气侵蚀等复杂环境下,都容易发生改变,导致材料结构的失稳。”

秦风点了点头,神色凝重:“没错。‘燕京一号’作为一种全新的有机复合材料,其在高温、低温、高湿、强氧化、强辐射、甚至长期机械应力等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长期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我们必须系统性地研究它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服役寿命’和性能衰减规律,并找到提升其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否则,就算它的性能再优异,如果只能在实验室的恒温恒湿的‘温室’里待着,那它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实际应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第二个难题,就是量产性。”

“我们最初用‘食堂剩饭’发酵法制备‘燕京一号’,虽然成本低廉,听起来很‘接地气’,但其产率极低,批次一致性也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后来,我们虽然通过化学合成法,成功制备出了高纯度的核心有机前驱体,但合成路线复杂,步骤繁多,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也十分低下。”

孙月华博士深有感触地点头:“是的,秦研究员。我们目前实验室合成一批百克级的‘燕京一号’纯品,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物分离纯化,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且总产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这个成本和效率,别说大规模工业化了,就算是满足我们实验室后续深入研究的需求,都有些捉襟见肘。”

“更麻烦的是,”李晓东补充道,“在合成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步骤,比如特定手性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与回收、以及精密控制的自组装过程,都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壁垒。这些问题不解决,想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会议室内的气氛,愈发沉重。

稳定性、量产性,这两座大山,如同两道无形的枷锁,死死地锁住了“秦风超导体”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如果说之前发现室温超导、构建“秦风理论”,更多的是考验秦风和团队的“智商”和“理论水平”,那么现在,这两个难题,则更考验他们的“工程能力”和“实践智慧”。

这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探索了,这更像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工程攻坚战!

“我明白大家的担忧。”秦风看着团队成员们脸上凝重的表情,开口道,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困难确实很大,甚至比我们最初预想的还要大。但是,我们‘秦风超导实验室’,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攻克难题,创造奇迹而存在的!”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团队成员,眼中闪烁着激励的光芒:“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设备,国家和学校也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彼此!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从今天起,”秦风的声音铿锵有力,“我宣布,‘秦风超导实验室’的战略重心,将全面转向‘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量产性研究!我要求,实验组立刻成立‘材料稳定性攻关小组’和‘量产工艺优化小组’,理论组也要全力配合,从微观机理层面,为这两个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和计算模拟!”

“是!秦头儿!”李晓东、孙月华和钱学海等人齐声应道,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有秦风在,他们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校长办公室的“小算盘”与“大支持”

散会后,秦风被吴国栋校长叫到了办公室。

吴校长依旧是那副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模样,但眉宇间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小秦啊,刚从日内瓦回来,还没好好休息几天,就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去了?年轻人,要注意劳逸结合嘛!”吴校长亲自给秦风倒了一杯热茶,语气温和。

“谢谢校长关心,我不累。”秦风接过茶杯,微笑道。

“嗯,有干劲是好事。”吴国栋校长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试探性地问道:“那个……小秦啊,我听说,你那个‘燕京一号’超导体,虽然性能顶呱呱,但在……嗯,就是那个……稳定性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好像……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

显然,实验室的最新动态,已经通过某种渠道,传到了这位消息灵通的校长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