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理论”,这四个字,如同拥有某种魔力,在“有机协同量子纠缠模型”(OCQE模型)的论文于《格物》期刊正式发表后的短短数日之内,便以燎原之势,席卷了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物理学界。
从麻省理工的尖端实验室到剑桥大学古老的物理系回廊,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严谨的讨论小组到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那些探索宇宙最基本粒子奥秘的科学家群体,几乎所有与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甚至量子信息沾点边的研究者,都在第一时间下载、研读、并激烈地讨论着这篇来自东方的“天书”。
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学术狂热”的按钮。
全球顶尖实验室的“大转向”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办公室。
一向以不苟言笑、治学严谨着称的格兰特·威廉姆斯教授,此刻正对着投影屏幕上那复杂而和谐的OCQE模型示意图,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数学推导,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办公室里,坐着物理系几位核心研究方向的带头人,个个都是在各自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先生们,”格兰特教授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和几分压抑不住的兴奋,“我想,我们之前关于高温超导机制的几个主流模型,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了。不,更准确地说,在秦风的OCQE模型面前,它们看起来……有点像小孩子的涂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要知道,格兰特教授本人,就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自旋涨落”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之一。
一位负责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的教授忍不住说道:“格兰特,秦风的理论确实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它完美地解释了他那个‘燕京一号’的特性。但是,要说它能完全颠覆我们几十年来的研究积累,是不是……有些太快了?”
“快?”格兰特教授挑了挑眉,眼神锐利如鹰,“科学的进步,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OCQE模型对BCS理论的拓展,其解释力之强大,逻辑之自洽,你们都看到了。它不仅仅解释了‘燕京一号’,我预感,它为我们理解所有非常规超导体,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视角。”
他猛地一拍桌子,语气不容置疑:“我决定,从下个季度开始,我们系至少百分之五十的超导研究经费,将向基于‘秦风理论’的课题倾斜!我不管你们以前是搞什么模型的,现在,都给我把OCQE模型吃透!谁能率先在这个框架下做出新的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物理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还有,”格兰特教授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我听说燕京大学食堂的第七号窗口,是秦风最常光顾的地方。科研部,你们想办法,搞一份他们食堂最近一个月的菜单过来,越详细越好!尤其是第七号窗口的!说不定……里面也藏着什么物理学的奥秘呢!”
办公室里的教授们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让他们这些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去研究一份来自东方大学食堂的菜单?这画风……实在是太清奇了!但格兰特教授的命令,他们又不敢不从。
类似的场景,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等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上演。
无数原本固守着传统理论模型的课题组,开始紧急调整研究方向。
“老板,我们那个关于铁基超导体磁性起源的项目,还要继续吗?”
“继续个屁!没看到秦风的OCQE模型吗?那里面关于‘有机分子链拓扑序’和‘非局域库珀配对’的观点,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赶紧的,把我们之前所有关于有机超导体的废弃数据都翻出来,看看能不能用秦风的理论重新分析一下,说不定就能捡到宝!”
“可是老板,我们实验室……好像没有研究过有机超导体啊……”
“没有就去创造条件!去买!去借!去跟燕京大学合作!总之,不能在‘秦风理论’这个浪潮中掉队!”
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秦风理论,研究秦风材料,验证秦风预言”的热潮,在全球物理学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国际学术会议的“秦风主题”
原本计划在三个月后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LT25)”,其组委会最近也是焦头烂额。
“主席先生,我们原定的会议议程,现在看来……可能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了。”秘书长忧心忡忡地向大会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汇报道。
“怎么了?难道又有哪个大牌教授临时说不来了?”主席皱了皱眉。
“不,不是,”秘书长苦笑道,“是……是几乎所有已经提交了论文摘要的学者,都纷纷发来邮件,要求修改他们的报告内容。他们都想在报告中加入对‘秦风理论’的讨论和验证。”
“秦风理论?”主席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哦,是燕京大学那个年轻人的新理论?我看了《格物》上的那篇论文,确实……非常了不起。”
“何止是了不起啊,主席先生!”秘书长激动地说道,“现在全世界的凝聚态物理学家,都在为这个理论疯狂!我们收到的最新一批论文摘要,十篇里面至少有八篇是围绕‘秦风理论’展开的!如果我们不调整议程,这次大会恐怕就要变成‘秦风理论’的专题研讨会了!”
主席沉吟片刻,当机立断:“那就调整!把原定的几个传统议题压缩一下,专门开辟一个‘秦风理论及其前沿进展’的分会场!不,一个分会场可能不够,至少要三个!还要立刻向燕京大学的秦风研究员发出最诚挚的邀请,请他作为本次大会的特邀主旨报告人!他的报告时间,不受限制!”
“可是主席先生,秦风研究员……他好像才大二,按照惯例,主旨报告人一般都是资深教授或者诺奖得主……”
“惯例?在‘秦风理论’面前,什么惯例都要让路!”主席大手一挥,“科学只认成果,不认资历!能邀请到‘秦风理论’的创立者亲自来解读他的思想,是我们大会的荣幸!快去办!”
于是乎,LT25大会的官方网站上,很快就挂出了最新的会议通知,将“深入探讨秦风教授(是的,很多国外学者已经下意识地称呼他为教授了)提出的革命性OCQE模型及其对未来物理学的影响”列为了本次大会的核心主题。
消息一出,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参会的许多物理学家,立刻就订了前往日内瓦的机票。开玩笑,能亲耳聆听“秦风理论”创立者的报告,还能和全世界的同行们一起探讨这个划时代的理论,这种机会,千载难逢啊!
“跟风”论文的井喷与“秦风效应”的显现
在“秦风理论”的指引下,全球的科研团队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短短一两个月内,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与OCQE模型相关的研究论文。
“基于秦风理论的二维有机超导材料的计算设计与筛选”
“OCQE模型中激子-等离激元耦合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实验验证秦风理论关于手性微生物在超导材料缺陷调控中的作用”
“秦风理论框架下对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赝能隙的新解释”
……
这些论文,虽然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可能还略显粗糙,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摘要和引言中,将“秦风理论”或“OCQE模型”摆在了最核心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一些嗅觉敏锐的科研团队,甚至开始尝试将“秦风理论”的思想,拓展到凝聚态物理的其他领域。
比如,有团队尝试用“拓扑序”和“非局域相互作用”的观点,去解释某些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液体中的奇异现象。
还有团队受到“手性微生物催化”的启发,开始研究生物酶在纳米材料自组装和功能调控中的应用。
一股强劲的“秦风效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到凝聚态物理乃至相关交叉学科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