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田埂上的信任重建
一周后,陈砚秋带着新做的“数据授权清单”,再次来到金穗合作社。这次,她没有直接去办公区,而是先去了周德顺的田里。
周德顺正在给稻苗浇水,看到陈砚秋,还是没好脸色,但也没赶她走。陈砚秋蹲在田埂上,帮他递了个水瓢,说:“周叔,上次的事,是我没考虑周全。我们做了个新的清单,您看看,哪些数据您愿意给我们用,哪些不愿意,都由您选。”
周德顺放下水瓢,接过清单,眯着眼睛看。清单上列得很清楚:土壤数据、种植数据、销售数据,每一项后面都写着“用途”和“是否授权”,还留了备注栏,让农户写意见。
“这土壤数据,给你们用,是为了算施肥量?”周德顺指着第一条问。
“对,而且我们会定期给您发土壤报告,告诉您怎么改良土壤。”陈砚秋说,“要是您不愿意,我们就不用,您自己按经验来,我们也不干涉。”
“那销售数据呢?你们要这个干啥?”周德顺又问。
“是为了帮您找销路。比如您的大米品质好,我们可以推荐给收购商,卖个好价钱。但要是您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就不收集。”陈砚秋解释道,“还有,您之前改的传感器数据,我们也加了一个‘人工修正’功能,您觉得系统数据不对,可以提交修正申请,我们派技术员来核实,核实后就按您的修正数据来,不用您自己动手改传感器。”
周德顺盯着清单看了半天,突然问:“你们真的不把我的数据卖给别人?”
“真的。”陈砚秋从包里拿出一份承诺书,“这是我们公司的数据保密承诺书,上面写着,您的所有数据只用于精准农业服务,不会泄露给第三方,要是泄露了,我们会赔偿。”
周德顺接过承诺书,手指摸了摸上面的公章,突然叹了口气:“其实我也不是故意跟你们作对。去年我邻居用你们的系统,数据被人拿去了,种子公司知道他的地适合种高筋麦,就压低价格收他的麦种,他亏了不少。我怕我也这样。”
“您放心,现在我们的系统加了数据加密,只有您和我们的技术员能看到您的数据,其他人都看不了。”陈砚秋说,“要是您想查自己的数据用在了哪里,随时可以去合作社的查询机上查,每一条记录都清清楚楚。”
周德顺点了点头,拿起笔,在清单上勾了“土壤数据”“种植数据”,在“销售数据”后面写了“暂时不授权”。“我先试试,要是好,下次再授权销售数据。”
“没问题。”陈砚秋接过清单,心里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秋和小李一起,挨家挨户给农户讲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让他们填数据授权清单。一开始,还有农户犹豫,但看到周德顺都填了,也慢慢放下了戒心。有个农户提出,希望系统能把数据报告改成方言版,方便老年人看,陈砚秋当场记下,说会尽快调整。
到了第五天,合作社的23户农户,有21户填了数据授权清单,其中18户授权了全部必要数据,3户只授权了部分数据。陈砚秋把这些数据录入系统,调整了种植方案,三号田的氮含量预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定制化的施肥建议——因为周德顺的田偏碱,系统建议他先施少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再按正常量施氮肥。
周德顺按新方案施肥一周后,稻苗明显壮了不少。他特意去合作社的查询机上查了自己的数据,看到土壤数据被用来生成施肥方案,没有其他用途,满意地笑了。
这天傍晚,陈砚秋准备回上海,周德顺提着一篮刚煮好的粽子,送到田埂上。“陈工,谢谢你啊。这粽子是我老伴包的,你带回去尝尝。”
陈砚秋接过粽子,心里暖暖的。她突然明白,精准农业的核心不是数据有多精准,而是数据背后的人有多信任。只有尊重农户的意愿,保护他们的权益,数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
四、数据伦理的未来之路
回到上海后,陈砚秋把金穗合作社的试点情况汇报给了张诚。张诚看着数据报告——农户授权率91%,系统准确率提升23%,农户满意度87%,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来你的方案可行。”张诚说,“下周我们开个会,把这个方案推广到所有合作的合作社。对了,农业局那边,我已经把我们的数据分析方法报上去了,他们说我们的做法符合数据伦理要求,还想把我们当成试点案例,在全市推广。”
“太好了!”陈砚秋高兴地说。
“不过,还有个问题。”张诚皱了皱眉,“现在有其他农业科技公司,看到我们做数据伦理管理,也想模仿,但他们没有技术积累,可能会搞形式主义,比如数据授权清单只是走个过场,实际还是乱收集数据。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农户对我们的信任,还会破坏整个精准农业行业的环境。”
陈砚秋想了想,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联合农业局,制定一个精准农业数据伦理标准,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的边界,要求所有做精准农业的公司都遵守。这样既能规范行业,也能保护农户权益。”
“这个主意好。”张诚说,“我会和农业局沟通,你负责起草标准草案。”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砚秋忙着起草数据伦理标准草案,她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法规,结合金穗合作社的试点经验,制定了“三原则”:最小必要原则,只收集实现服务所必需的数据;知情同意原则,让农户清楚数据用途,自主选择是否授权;可追溯原则,每一条数据的使用都有记录,农户可查询、可追溯。
草案出来后,农业局组织了专家评审,还邀请了农户代表参加。周德顺作为农户代表,特意去了上海,在评审会上说:“这个标准好,能保护我们农户的利益。我希望所有公司都能按这个标准来,别再乱拿我们的数据了。”
最终,《精准农业数据伦理管理标准》正式发布,智农科技成为首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其他农业科技公司也纷纷跟进,按标准调整数据管理流程。
半年后,陈砚秋再次来到金穗合作社。此时正是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在田里穿梭。周德顺拿着平板电脑,正在查看自己的收成数据——亩产比去年提高了18%,化肥用量减少了25%。
“陈工,你看,今年又是个好收成!”周德顺笑着说,“我已经授权销售数据了,系统帮我找了个收购商,价格比去年高了两毛一斤,我能多赚好几万呢!”
陈砚秋看着周德顺的笑脸,又望向远处的稻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精准农业的路还很长,数据伦理管理也会遇到新的问题,但只要始终把农户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他们的意愿,保护他们的数据,科技就一定能为农业插上翅膀,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稻浪里的传感器闪烁着微弱的光,像是在记录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也记录着精准农业与数据伦理同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