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投降的后遗症(2 / 2)

托克清阿颓然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挥挥手,命人将城中仅剩的几个将领召至府衙。

众将神色惊惶,步履沉重,入内见知府失魂落魄,皆知凶多吉少。

托克清阿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沙哑无力:“诸位,龙山已失,陶提督被擒,杨文治大军不日将至。我秦州孤城,兵微将寡,粮草匮乏,再负隅顽抗,不过是徒增杀戮,城破之日,满城百姓、你我将士,皆无生路。”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绝望与无奈,缓缓道:“降吧……为今之计,唯有开城归顺,或可保全性命,免生灵涂炭。”

“我等食朝廷俸禄,未能尽忠到底,已是愧对朝廷。”

“然时至今日,亦当为城中百姓、麾下士卒性命着想。”

众将面面相觑,沉默片刻,终有一将低头叹息:“知府大人所言极是,杨文治仁义之名远播,归降或有一线生机,若顽抗到底,唯有一死,徒留骂名。我等愿听大人吩咐。”

其余将领也纷纷附和:“愿随大人归顺!”

托克清阿闭目颔首,泪光隐现,颤声道:“传令下去,收拾旗帜,备好降书,明日开城门,迎革命军入城。但愿杨将军宽仁,能赦我等罪责,保全秦州一方安宁。”

夜色笼罩秦州,城楼孤灯摇曳,昔日的旗号黯然将落。

秦州上下,气氛沉重而复杂,既有对过往覆灭的哀恸,也有对未知未来的忐忑与希冀。

翌日晨曦初露,秦州城门缓缓开启,托克清阿率众将出城请降,双手奉上印信与降书,低头静候杨文治裁决。

秦州不战而降,陇上大局,自此尽归革命军之手。

当驻防宁县的陕西提督雷正绾,以及正在对付凤翔第六军的陕甘总督林之望、陕西巡抚刘荣,听闻甘肃提督陶茂林竟率部投降革命军的消息后,无不大惊失色,继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府衙之内尽是雷霆咆哮。

雷正绾一掌拍碎桌角,须发皆张,厉声怒骂:“陶茂林,匹夫误国!身为堂堂提督,手握甘军重兵,竟敢不战而降,贪生怕死,辱我汉家将领名节!可杀不可降!”

林之望在大营中来回疾走,神色铁青,怒不可遏:“满清待你不薄,朝廷倚为干城,你却轻弃忠义,甘为叛逆之奴!”

“你这一降,岂止是丢了一座龙山,分明是动摇了我西北防线,坏了军心民心!”

陕西巡抚刘荣亦满脸愤慨,拍案怒道:“自古忠臣死节,败军可死不可降!”

“萧庆高、胜保已先有前车之鉴,朝廷颜面已被扫地,如今陶茂林又步其后尘,实乃奇耻大辱!”

“一个提督尚且如此,叫

“特么的,长毛都没有这么难对付”

林之望咬牙切齿,沉声叹道:“后患无穷!后患无穷啊!今日陶茂林降,明日便有李茂林、王茂林相随!”

“一将之降,足以引发连锁崩塌,陕甘防线危矣!”

“前有萧庆高、胜保已令朝野蒙羞,今又有陶茂林,这等懦弱苟且之辈,置忠烈于何地,置祖宗法度于何地!”

雷正绾愤然道:“必须上奏朝廷,严惩陶氏家眷,昭示天下,降敌者,虽远必诛!”

“以儆效尤,断绝他人仿效之心!否则,军心溃散,士气瓦解,西北将再无可守之兵!”

刘荣冷声道:“速传檄各地,严令各部将领,若有动摇、私通革命军者,一律按叛逆论处,诛连九族,绝不姑息!更要大张旗鼓褒扬死战殉国者,重塑忠烈风气!”

林之望脸色阴沉,却也难掩忧虑:“如今之计,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安抚各部,切不可再让革命军乘胜煽动人心。”

“陶茂林之降,已为敌张目,我等若稍有疏忽,恐怕陕甘将成赤逆囊中之物!”

西北方面的几个高级官员深知,陶茂林的投降,不只是损兵折将,更是在精神和道义上给清军以重击。

一个有实权的提督变节,其影响远超千军万马,萧庆高、胜保的例子犹在眼前,如今又添新耻,陕甘局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整个清军大营,气氛骤然紧绷,各地严防死守,谣言四起,忠奸难辨。

而革命军声威更盛,人心浮动,降与战的选择,正在陕甘大地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