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时光荏苒(2 / 2)

祠堂里,烛火通明,祖先的牌位肃穆无声。

上官乃大看着这些或愤怒、或忧虑的面孔,缓缓开口:“世间谤誉,如风过耳。今日之谤,与我当年所受之誉,何尝有实质之别?不过皆是外人眼中的幻影罢了。”

他指着祖父上官沛、父亲上官仁,以及祖母苏婉清的牌位:“我上官家,起于耕读,传家之本,在于‘心安’二字。祖父一生勤恳教书,育人无数,可曾求过显达?父亲为人仁厚,持家有方,可曾与人争利?祖母明理睿智,教导我们‘心正骨硬’,何谓心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何谓骨硬?坚守道义,不随波逐流。”

“今日之谤,无非是朝堂政争的余波。我等若急赤白脸地去辩驳,正中了他人下怀,卷入是非漩涡,才是真正置家族于险地。守业在朝,自有其处事之道,陛下圣明,亦非偏听偏信之君。我等在野,更当谨言慎行,以静制动。”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从今日起,闭门谢客,族中子弟,更需谨言慎行,安心读书做事,外界纷扰,一概不予理会。一切,自有公论。”

上官乃大的沉稳,如定海神针,稳住了家族的人心。靖园依旧保持着往日的宁静,仿佛外界的风浪与之无关。他照常读书、散步、课孙,只是在整理文稿时,特意将当年关于边务策略的奏疏和论述,重新誊抄了一份,单独放置,却并未有任何举动。

果然,不久之后,皇帝亲自出面干预了朝争。在详细评估了国库状况和边境军报后,皇帝采纳了稳健派的意见,驳回了贸然开战的主张。同时,对于攻击上官乃大的言论,皇帝在一次廷议中淡淡说了一句:“上官乃大功在社稷,致仕乃朕所准,其心迹,朕深知之。” 此言一出,那些诽谤之声顿时烟消云散。

风波过后,上官守业的家书中,充满了对父亲远见和定力的敬佩。上官乃大回信,却只字不提此事,只问及孙儿的学业和夫人的身体。

经此一事,上官乃大更加淡泊。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教导族中孩童和整理家族往事上。他开始动笔撰写一部《家训辑要》,并非板起脸来的说教,而是将他一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尤其是祖辈、父母的事迹和教诲,以及他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教训,融汇其中,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

他写祖父上官沛如何在清贫中坚守师道,写父亲上官仁如何以仁厚处理乡邻关系,写祖母苏婉清如何以智慧化解家族危机,也写自己如何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在纷扰中寻得内心安宁。

他在《家训辑要》的序言中写道:“……吾家世居靖水之畔,非有显赫之祖,亦无万贯之财。所赖传承者,唯‘读书明理,持重守中,心正骨硬’十二字而已。此十二字,看似平常,行之维艰。望后世子孙,无论身处何境,为官为民,富贵贫贱,常念此训,或可保身家于乱世,存心安于浮生……”

时光荏苒,上官乃大在靖园的晚年,平静而充实。他看到了孙辈们成长、婚嫁,看到了重孙的降生。他亲手将《家训辑要》的第一卷手稿,交给了已渐沉稳的长孙。

这一年初冬,上官乃大染了一场风寒。起初并不严重,但年岁已高,病情渐渐沉重。他自知大限将至,神态却愈发安详。

病榻前,儿孙环绕,泣不成声。他握着夫人苏氏的手,目光依旧温和清亮,逐一看向他的子女、孙辈,最后目光落在祠堂的方向。

他低声吟诵了几句早年很喜欢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然后,他对守业和几个核心子弟留下了最后的嘱咐:“……家……国……心安……便好……”

语声渐微,终至无声。

上官乃大,这位并非生于星海、却将根须深植于大地的凡人,走完了他波澜壮阔而又最终归于平静的人间历险。

他的离去,在朝野引起了广泛的哀悼。皇帝下旨追赠,谥号“文正”,这是文臣极高的荣耀。但这一切,对已长眠的他,已无意义。

他的意义,在于他活过的样子,在于他留下的精神血脉。

靖园依旧,靖水长流。上官家的子孙,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中,有的科举入仕,谨记“持重守中”的家训,在宦海中沉浮;有的扎根乡里,成为教书先生或仁厚乡绅,践行着“心正骨硬”的风骨;有的则从事其他行业,但那份融入血脉的谨慎、坚韧与对家国的责任感,却在不同领域悄然延续。

许多年后,朝代更迭,战火也曾波及江南。上官家一度散落,祖宅靖园也曾损毁。但总有人在废墟之上,努力重建家园,并将那部辗转保存下来的《家训辑要》视为至宝,一代代传抄下去。

又是一个春日,在新修的、规模远不如前的上官家祠堂里,一位族中长者,正带领着几个孩童诵读:

“……持重守中,非为怯懦,乃明辨大势之智慧;心正骨硬,非为迂腐,乃坚守底线之勇气。先祖乃公,起于微末,官至尚书,晋位侯爵,然终其一生,所求非权位之显赫,乃内心之安宁与家国之责任。此乃我上官氏立身之本……”

孩童们稚嫩而认真的声音,混合着窗外新燕的呢喃,在江南的暖风中飘荡。

上官乃大的传奇,似乎早已结束于史书上的几行记载,结束于靖园那一杯黄土。但他的历险,却又仿佛从未真正终结。它化作了这寻常巷陌间的读书声,化作了后代面对人生抉择时的那一份清醒与坚守,化作了这烟火人间里,一种不灭的精神传承。

这,或许就是一个凡人,所能创造的最漫长、也最波澜壮阔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