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纵横末世》
共生纪元第26年5月,星海核心域的星穹会展中心人声鼎沸,来自200个宇宙文明的代表、100家国际机构的负责人、50万余名观众齐聚于此,共同见证首届“宇宙共生博览会”的启幕。与此同时,联盟极危生态区修复总指挥部传来捷报——最后4个极危生态区全部完成修复,标志着联盟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生态攻坚行动正式收官。两大事件的叠加,让“共生”理念在全宇宙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也为联盟的“全域共生发展计划”注入新的动力。
一、首届宇宙共生博览会的盛大启幕
1. 开幕式:宇宙级的共生盛典
5月10日上午9时,开幕式在星穹会展中心的主会场举行。20个联盟文明的代表身着本文明特色服饰,与受邀的100个观察员文明代表共同登上主席台。会场外,1000架“星尘无人机”组成联盟标识与“共生”字样,在星空中缓缓游动;会场内,全息投影技术将20个文明的生态景观、文化符号投射到穹顶,形成“宇宙共生全景图”,震撼全场。
开幕式的核心环节“共生能量仪式”,由越飞与雾尊共同主持。20个联盟文明的代表依次将手掌按在主舞台中央的“共生能量柱”上,星灵文明的星灵能量、光翼文明的光能量、暗物质部落的暗能量等20种能量注入柱体,能量柱瞬间释放出七彩光束,穿透会场穹顶,与星空中的无人机阵列呼应,形成“天地共生”的壮丽景观。
越飞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今天,我们以博览会为桥梁,让‘共生’的种子跨越宇宙的阻隔,在更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联盟的成果不是独享的财富,而是全宇宙的共同资源——我们愿与所有认同共生理念的文明携手,共同守护宇宙的生机,共同创造永续的未来。”
随后,联盟议会发布《宇宙共生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联盟成立4年来在生态修复、能源互联、文明融合等领域的成果,公布未来10年的“共生伙伴计划”:将为认同共生理念的观察员文明提供3类支持——生态修复技术援助、跨宇宙共生学院专项名额、清洁能源网络接入通道。首批已有20个观察员文明提交合作申请,其中“流星文明”“岩晶文明”明确表达加入联盟的意愿。
2. 共生成果全景馆:科技与生态的视觉盛宴
开幕式后,嘉宾与观众分批进入“共生成果全景馆”,四大展区的展示内容引发持续关注:
- 生态修复展区:暗寂星球的修复成果成为焦点。展区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全息舱”,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该星球从“暗能量荒漠”到“绿色安全区”的蜕变——戴上全息设备,既能看到修复前地表覆盖暗能量结晶、大气呈墨黑色的荒芜景象,也能看到如今共生草随风摆动、星尘蜂飞舞的生机场景。展区还陈列着“暗能双控净化系统”的核心部件,机械文明的工程师现场演示设备如何吸附并转化暗能量,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 能源互联展区:跨域能源网络的动态模型前围满了技术领域的嘉宾。模型通过灯光与数据流,实时展示北部、东部网络圈的能源调配情况——当碎星星域的能源需求上升时,模型中的蓝色光带(代表清洁能源)会从本源星域向碎星星域流动,直观呈现“全域能源均衡”的实现过程。展区设置的“能源体验舱”更是供不应求,观众通过操作模拟设备,可亲手调度跨域能源,感受“联盟能源大脑”的智能便捷。
- 文明融合展区:碎星文明的“矿石文创展台”人气最高。展台陈列着由跨文明设计师联合打造的“共生矿石雕塑”,雕塑融合了星灵水晶的剔透、水晶文明的纹路、翡翠文明的绿意,成为文明融合的具象象征。展区的“跨文明家庭故事墙”,用图片与文字记录了30个联盟跨文明家庭的生活片段,其中“碎星矿工阿矿与星穹设计师林溪”的故事被制成短视频循环播放,让观众感受到文明融合的温度。
- 技术创新展区:“暗能耐受型共生植物”培育技术的展示引发观察员文明的浓厚兴趣。展区通过透明培养舱,展示共生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全过程,旁边的监测屏实时显示植物吸收暗能量、释放氧气的数据。迷雾文明的生态专家现场解答技术疑问,不少观察员文明代表当场表达合作研发的意愿。
3. 特色活动:多元互动中的理念传播
博览会期间,系列特色活动持续升温,成为传播“共生”理念的重要载体:
- 共生高峰论坛:在“生态永续”分论坛上,联盟生态专家与“宇宙生态保护联盟”代表共同发起“全宇宙生态监测倡议”,计划联合100个文明建立“宇宙生态共享数据库”,实现生态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危机预警;“技术共享”分论坛上,跨域技术研究院与20家国际机构签署《技术普惠合作协议》,承诺向发展中文明免费开放50项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技术专利。
- 文明之夜展演:每晚举办的“文明之夜”成为文化交流的盛宴。火焰部落的“本源合金打击乐”用金属碰撞的节奏展现力量之美;深海文明的“水生舞蹈”通过全息投影,让舞者在“虚拟水域”中灵动穿梭;迷雾文明的“星尘吟唱”则用意识共鸣的方式,传递对宇宙的敬畏,每场展演都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表示“通过文化,我们真正理解了‘共生’的深层意义”。
- 技术对接会:博览会期间共举办12场专场技术对接会,达成86项合作协议。其中,联盟与流星文明签署的“生态修复合作协议”最为引人注目——联盟将向流星文明提供暗能双控净化系统与技术团队,协助其修复本土的“流星尘污染区”,流星文明则开放其境内的“流星能源矿脉”,为联盟跨域能源网络提供补充资源。
二、极危生态区攻坚的全面收官
就在博览会启幕的同时,联盟极危生态区修复总指挥部传来喜讯:位于恒星辐射区的“光翼三号星球”、冰川融化区的“星穹北境星球”、矿石枯竭区的“岩漠星球”、暗能量扩散区的“幽空星球”4个极危生态区,全部通过联盟全域生态委员会的验收,正式退出“极危名单”。
1. 最后4个极危生态区的修复亮点
- 光翼三号星球(恒星辐射区):针对“辐射残留清除难”的问题,光翼文明与星灵文明联合研发“低能耗光能量净化装置”,通过光能量的高频震荡,将土壤中的辐射残留分解为无害物质。修复后,星球的辐射值降至安全标准,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至45%,光翼文明还在此建立“恒星生态研究站”,为其他恒星辐射区的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 星穹北境星球(冰川融化区):星灵文明优化“星灵能量稳定技术”,在冰川底部铺设“星灵能量导管”,通过持续释放星灵能量,减缓冰川融化速度;翡翠文明则在冰川周边种植“抗寒共生林”,形成天然的防风固沙带。目前,星球的冰川融化速率下降70%,共生林的木材蓄积量达100万立方米,成为联盟北部的“生态屏障”。
- 岩漠星球(矿石枯竭区):机械文明研发“矿坑生态回填技术”,将废弃矿石粉碎后与星尘混合,回填至矿坑,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人工土壤”;深海文明则引入“水生生态系统”,在矿坑底部建造“人工湖”,养殖耐干旱的水生生物。修复后,星球的矿坑利用率达80%,人工湖的水产品年产量达500吨,带动当地居民增收。
- 幽空星球(暗能量扩散区):迷雾文明升级“生命能量净化核心”,结合暗物质部落的“暗能量疏导技术”,在星球表面构建“暗能疏导网络”,将扩散的暗能量集中引导至转化站,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今,星球的暗能量浓度降至8%,建成3座暗能量转化站,年发电量达10亿兆瓦,成为联盟西部的“能源基地”。
2. 攻坚收官的重大意义
极危生态区攻坚的全面收官,不仅消除了联盟境内的主要生态隐患,更带来三大深远影响:
- 生态技术体系成熟:通过10个极危生态区的修复实践,联盟形成涵盖“暗能量净化”“辐射清除”“矿坑修复”等领域的120项核心技术,构建起“分类修复、精准施策”的生态技术体系,为全宇宙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 跨文明协作模式升级:攻坚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联合研发、资源统一调度、人员交叉派驻”协作模式,被推广至联盟其他领域,如跨域能源工程、跨文明社区建设,成为联盟运行的“标准协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