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吸引优秀资源(2 / 2)

正是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成就了公派留学生政策的成功。

1969年

52名留学生全部归国,为桦夏各个领域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章是这批留学生的佼佼者,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成功创办了生命科学院。

该院在基因工程等尖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培育了众多顶尖科研人才。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次公派留学都是一项极为明智的决定。

它不仅为桦夏引入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还增强了国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老李,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霍老的孙子有意资助我们,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罗章开怀大笑,脸上满是喜悦。

他正为经费不足发愁时,有了霍家的支持,那些实验室主任也不会再频繁来找麻烦了。

说起青华生物系的创立与发展,那真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历史。

罗章从零起步,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中,一步步将生物系建立起来。

最初,生物系连教学楼都没有,设备和资源极度匮乏,更别提进行重要的科研工作。

罗章从零开始,先着手引进仪器设备,多方筹集资金购置各类实验器材,以小见大地使生物系逐渐具备了基础科研能力。

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则更加艰难。

罗章写下了无数封英文信件,才说服几所欧美高校与青华生物系展开学术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生物系师生得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理念和技术。

为了提升研究水准,罗章四处奔走寻求资助,最终引进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科研设备。

他还亲自联系出版社购入大量国外最新出版的生物学书籍,扩充了图书馆的文献收藏。

各类动植物标本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搜集齐全。

为了使青华生物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罗章倾尽了所有的心力与智慧。

他总亲力亲为地检查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深入掌握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一旦发现新颖的科研思路,便全力鼓励师生付诸实践。

前阵子罗章赴沪城参加国际生物学术会议,目的正是为生物系拓展更多资源。

然而,若想保持生物系的国际领先地位,资金短缺成为一大难题。

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层出不穷,药物研发和新技术探索耗资巨大,堪称无底洞。

尽管国家有拨款,但分配需兼顾公平与效率,既要平衡各实验室,又要确保核心突破,这让罗章进退维谷。

于是,他只能依据科研成果对各实验室分级投入,产出越多的实验室获得的支持越多,反之则削减力度。

这种机制虽激发了竞争,却也让各实验室为争夺资金彼此角力,给罗章添了不少困扰。

归根结底,这一切矛盾皆因资金匮乏而起。

罗章曾多次向校方申请加大生物系资助,但其他院系也在争取经费,最终拨下的款项仍寥寥无几,无法满足生物系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

资金不足,系里的发展势必停滞不前。

因此,当得知霍启煊有意资助生物系时,罗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这笔额外资金犹如及时雨,让生物系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先进设备得以大量引进,雄心勃勃的科研规划也能顺利展开。

重点实验室不再因争夺资金而内耗,而是能集中精力于创新研究。

国际合作与交流随之加强,更多顶尖人才有望加入。

生物系的师资水平将显著提升,科研实力也将迈上新台阶。

这无疑是生物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步。

从一穷二白起步,如今已积累深厚科研基础,生物系付出了诸多努力。

这笔资助无疑为它注入新活力,助力其迈向国际一流目标。

罗章看着李国兴如此悠然自得的模样,不禁感叹道:“你的微电子所现在资金充足,日子过得真舒坦。”

“哈哈!”一提到这事,李国兴就眉开眼笑:“那是自然,几亿资金说来就来,毫不拖泥带水。

资金到位后,研究所没了杂七杂八的烦心事,大家一门心思做自已喜欢的科研,没钱就打条子,只要技术有积累,花多少钱都不怕,有钱确实让人踏实,做起事来底气十足……”

说到这儿,李国兴情绪愈发激动,兴奋地继续说道:“过去总为钱发愁,什么都得争。

现在只要科研需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我对几位老研究员说,有技术难题就直接动手干,别再操心经费了。

他们听后也很兴奋,纷纷主动要求加班搞自已感兴趣的研究。”

“之前因资金限制,许多想法只能望洋兴叹,如今终于能放手去做,把那些藏在心里的想法一一实现。

这下我也安心了,只要技术人员能全心投入研究,发挥创造力,电子所的发展就有了保证……”

见李国兴满心欢喜的样子,罗章深感感慨和羡慕。

有了足够的资金,确实能解决不少难题。

没有后顾之忧的研究,心态和效率截然不同。

李国兴笑着对罗章说:“老罗啊,待会儿霍老板要是提要求,能给的就给,别推脱。

我告诉你,好好招待他,可比你东奔西走拉赞助省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