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霍启煊与颜寕商议后,决定在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旁建造一座综合性实验室。
该地紧邻生命科学馆,周边还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资源丰富,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新实验室将引入更先进的研究设备,开设药物研发、生物信息解析及基因编辑等前沿课程,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凭借科研创新与严格的人才筛选机制,新实验室有望成为青华大学培养生物科技人才的关键平台。
此外,霍启煊还将设立激励机制,资助表现优异的学生前往他计划筹建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这些学生日后将成为各高校生物学科的中坚力量,助力霍启煊进一步拓展人才储备。
可以预见,随着这一人才策略的落实,霍启煊将在生物学领域汇聚众多顶尖人才。
他们不仅能够推动药品开发,还能在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更多青年科学家。
这无疑将为霍启煊的战略愿景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此次申请实验室建设,不过是霍启煊整体布局中的一个小环节。
然而,经过周密规划,它将为霍启煊抢占生物科技领域的人才制高点打下牢固根基,助力其宏伟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博学楼是不错的选择。”霍启煊边走边对颜寕说:
“它处于生物系的核心位置,靠近多个重点实验室,便于学生使用高端设备。
同时,它邻近生命科学馆和图书馆,方便学生接触最新学术成果。
另外,博学楼距离你们的办公楼不远,上课十分便捷。
宿舍区也在附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将更加便利。”
“周围配套也很齐全,有两家食堂满足餐饮需求,还有一个标准体育场可供课余活动。
各种生活设施齐备,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博学楼内部设施一流,各类实验室与教室一应俱全,能够同时满足实验、授课及讨论的需求。
相较于分散布局,博学楼将所有功能集中,采用一体化方式服务于科研。”霍启煊稍作停顿,接着说道:“综合考量,博学楼无疑是最佳选择。
其位置优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内部功能完备,实用性极强。
稍后我将向院长提出建议,在博学楼为你设立新实验室。”
颜寉听后略加思索,回应道:“博学楼的实验室已全部分配完毕,若要新增,只能挤占其他研究团队的空间,这样是否妥当?”
“这些都是可以协商的。”霍启煊微笑回应,“我们并非无偿占用,我会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补偿。”
颜寉点头表示认可,她信任霍启煊有能力妥善解决此事。
两人继续前行,最终抵达生物系的行政大楼。
“到了,院长办公室位于六楼。”颜寉说完,领着霍启煊步入大楼。
院长办公室内,李国兴正与一名中年男子谈笑风生。
这名男子名叫罗章,现任青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兼生命研究院院长。
他身着灰白色西装,显得干练儒雅,是典型的学者形象。
罗章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为国家生物工程领域的归国人才。
李国兴同样留学归来,二人均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批由国家公派至海外深造的五十二人之一。
当时,这一举措意义重大。
尽管国内条件尚显艰难,但出于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决策者毅然决然地选派优秀学子赴美学习。
1968年
那52名留学生后来全部如期回国,无一例外,也没有任何人留在国外。
回国后,他们都扎根于祖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批留学生有着极为强烈的家国情怀,完全不同于后来一些漂泊海外的所谓“公知”。
他们在美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回国后凭借丰富的留学经验,在国内科研机构的创立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国兴和罗章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李国兴回国后担任清华微电子所所长,罗章则出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在一片空白的状态下,他们依靠在美国的学习经历,成功组建了电子研究所和生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当年决定派出公派留学生时,国家确实有所顾虑,担心会出现留学生不愿回国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但当时的决策者态度更为开明睿智。
他认为,个别人滞留国外只是少数现象,不能代表全体留学生。
况且当时国家自身也有诸多问题,等条件改善、国力增强,他们自然会回来。
强已方实力才是根本,派遣留学生正是为了长远发展。
同时,他认为派少数留学生意义有限,只有大规模公派才能体现价值。
即便最终仅一半人回国,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助力。
待国家更强大时,原本不愿归国的人也会被吸引回来。
不应简单将这些留学生视为趋炎附势之辈。
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宝贵知识,愿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理应被视为国家的人才,受到认可。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必须以大局观看待问题,不可感情用事。
国家的战略利益至高无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