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果然奏效(2 / 2)

但以目前情形而言,他的远见和判断力确实无可挑剔。

长老们并非寻常之辈,很快便洞察到霍启煊一系列举动背后的深意。

显然,他不只是单纯行善,而是希望在缓解灾情的同时,通过投资实现资金回笼。

这种兼具公益与商业的做法无可挑剔,更彰显了他的非凡能力与长远眼光。

真正的民族企业家不应仅限于单方面的付出,而应学会借助商业手段,在助力国家发展的同时获取自身收益,这才是明智之举。

此举无疑需要极高的商业敏感度与远见卓识。

霍启煊未待国家行动便抢先布局,展现出超凡的眼界与魄力,甚至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大手笔投资。

多数人面对模糊前景时往往选择观望,他却敢于将赌注押在自已的判断上,这份胆识令人钦佩。

更为出色的是,他的策略果然奏效。

从现有情况来看,他的预判大致无误。

通过为国家抗灾提供资金支持,既展现了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又为自已创造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此乃双赢之策。

内阁听罢二长老的陈述后已心中有底。

此事经多方充分论证,方案趋于成熟可靠。

首先,霍启煊基于多种考量剖析灾害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其次,国政院召集专家对方案反复研讨半月,最终认定其可行性;最后,科技部长秦勤依据气象部门的科学模拟,确认灾害难以避免,并补充了详细的防洪建议。

三方分别从各自领域评估此次灾害,所得结论殊途同归。

针对应对措施,三个方案展现出高度一致,即通过提前布局相关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保障民生稳定并减少灾害损失。

可以说,这不是某个单一观点的片面结论,而是经过多角度论证得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国政院的方案从全局出发权衡经济与社会效益;霍启煊的方案立足于企业家视野,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秦勤的方案则专注于防灾技术层面,提供专业建议。

三者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一套系统性的应对策略,既遵循客观规律,又兼顾多方利益。

内阁经过深入探讨,对此已形成初步共识。

可以认为,关于此次灾害的认识及其应对方式,已通过三方论证达成了最优解。

所谓最优解,是在特定条件下,综合考量各种限制因素后,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最佳决策方案。

当下,最优解意味着承认这场特大洪涝灾害难以避免,应全力依据三方案的思路推进防汛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保障民众生活并实现多方共赢。

达成这样的共识后,内阁能够更加坚定地制定决策。

当某一结论经过反复推敲且各方意见一致时,其说服力与权威性无疑最强。

明确了这是最佳方案之后,内阁便能集中资源推动实施,无需再因分歧分散注意力。

内阁会议持续至深夜,最终就应对洪涝灾害的计划达成共识。

然而,仅制定方案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具体执行。

毕竟涉及上百个城市同步开展地下工程改造,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混乱。

因此,内阁在布置任务时,重点考虑赋予地方更多自 ** ,而非一味下达统一命令。

各地情况各异,人口、地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所需的改造强度自然有所区别。

若强行一刀切、统一标准,反而可能事与愿违。

例如,南方某地洪水并不严重,却被要求像北方城市那样大规模施工,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引发新问题。

因此,内阁的决策是:明确这是一个国家政策必需的任务,每个城市都必须完成改造,同时为地方提供总体执行思路。

至于具体的执行力度,则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内阁不会设定硬性指标。

此举赋予地方极大自 ** ,各地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

有的城市可以利用本地劳动力和资源,有的则可借助大型国企牵头推进,形式灵活多样。

内阁只需清晰传达政策核心理念,划定基本规则,比如设定时间节点及改造后的评估机制。

其余执行细节,则交由各城市自主探索创新。

这种方式有效减少了执行中的矛盾与阻力,让地方**部门和企业能够主动作为,积极完成任务,而非被动应对上级要求。

当然,内阁仍会派遣督导组监督各地进展,若发现重大偏差,督导组有权介入调整。

地方自 ** 虽大,但也有限度,需确保不偏离国家政策方向。

除了执行方案,内阁还会提供适当财政支持,如分担大型基建改造部分费用,或奖励率先完成任务的城市,以激励地方合力加速推进。

总而言之,内阁的安排是提供指导原则和资金扶持,激发地方的积极性,而具体操作细节则由地方自行研究落实。

这种上下协同的方式,既能保证上级的整体部署,又兼顾基层因地制宜的需求,有助于最大化政策实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