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弥补不足(1 / 2)

一国亦然,虽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但首要解决经济根基问题,这是发展的基石。

唯有经济强盛,国力提升,其他问题方有望逐个改善。

然而单靠**难以实现目标,还需各界协同努力。

民间力量可在某些方面弥补之不足。

例如科研领域,**需集中资源发展关键技术,暂时无暇顾及基础研究。

而民间可通过创新机制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推动科技进步。

官方与民间有机结合,方能汇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霍启煊收购各类研究所,正是希望借助民间力量弥补国家在基础科研上的短板。

“原来这就是你的计划?”颜宁注视着霍启煊,目光愈发明亮。

“没错!”霍启煊笑着回应,“你知道, ** 与形式主义的存在源于一个‘官’字。

它们的产生都围绕官场展开,下属只对上级负责,而非以实际成效衡量。

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情世故并未消减,反而在官场文化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对此,我们需要客观看待。”

霍启煊微微一笑,接着说:

“桦夏人素来重视情感与人际关系。

这一重视人情的传统根深蒂固,源自对人性的深刻认知。

我们的祖先早已明白,人作为极其复杂的社会性生物,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基于物质基础,也依托于情感与道德约束。”

“因此,桦夏文化强调仁爱、礼法与德行等情感与伦理范畴。

这些不仅规范着人际交往,也丰盈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桦夏文化高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桦夏人的思维方式展现出强烈的发散性。

我们更注重具体情境,而非抽象原则;更在意环环相扣的人际网络,而非僵化的制度框架。

这种发散型思维让桦夏人更善于借助人情世故等方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过,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霍启煊说到这里,目光落在正**的颜寕身上,微笑着继续说道:

“人心本就复杂难测,仅靠单一的制度,实难满足多变的人性需求。

即便设计出看似完善的制度体系,若忽略了人的情感诉求,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

这时,人情世故便需承担起调和角色,如同润滑剂一般,让机制运转更为顺畅。”

“人情世故充分展现了桦夏文化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它兼具润滑关系、协调利益的功能。

必要时,还能弥补制度缺陷,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更具弹性。”

“纵使科学管理手段不断进步,人情世故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展现其独特价值。

它源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又推动了高效的人际合作。

若单纯以冷冰冰的制度束缚它,只会令社会运行愈发僵化。”

“最贴切的说法便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当然,过度依赖人情世故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若某个项目仅凭关系而非实际价值获得批准,就会导致资源错配。

然而,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平衡方式,适当运用人情世故亦有积极意义。

它让高度分化、利益各异的社会群体得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妥协,从而保障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

随着霍启煊的叙述,颜寕坐直了身子,专注倾听。

这类话题,她未曾深入思索过。

这也因她缺乏霍启煊那般广阔的视野与格局。

霍启煊已臻于超然之境,他不再局限于个人立场,而是以全球视野观察世间百态,剖析运行法则。

正如老子所言:“观天地之性,察万物之理。”

他仿若世事的旁观者,能冷静剖析每件事情背后的本质与逻辑。

多数人难以企及他的高度,因为这要求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认知,对人性善恶的敏锐洞察,以及超越尘俗的胸襟。

即便讨论看似庸常的人情世故,他的眼光依然毫无束缚。

他不被主观情绪左右,而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审视此议题。

人情世故并非单纯弊端,它是人性复杂的产物,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演化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令看似刚性的制度在实践中更灵活运转。

恰如蒸汽机需机油润滑,社会亦需某种机制协调关系、填补规则漏洞。

人情世故正扮演着这一角色,确保社会机器顺畅运行,防止因个体间利益冲突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