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深有感触(1 / 2)

二月的江南,春意初绽。

天色常伴细雨迷蒙,空气湿润柔和。

静心园中,休憩后的霍启煊随徐文容漫步于竹林小径,微风夹杂雨露轻抚脸颊。

竹叶随风轻摆,沙沙作响。

偶有薄雾自林间升起,更增几分朦胧诗意。

湖面笼罩轻纱,远观如画卷般模糊梦幻。

柳枝抽芽,嫩绿点点,在烟雨中隐约可见。

数只雀鸟穿梭枝头,啾鸣声清脆悦耳,打破寂静。

溪流自竹林蜿蜒而过,叮咚水声伴翠绿倒影,墨香弥漫。

石桥横卧溪上,桥下偶见锦鲤悠游。

石狮子伫立于桥头,其形态栩栩如生,口中衔着一串雕刻精细的鸳鸯图案。

霍启煊等人沿着园中小路缓步前行,脚步声与竹叶摇曳的声音相互交织。

微风拂过,空气中充盈着青草的芬芳。

他们来到一座小亭前,亭周环绕着紫藤与月季,紫藤攀附着亭柱蜿蜒而上。

亭内石凳上刻有一幅芙蓉图,工艺精致非凡。

“此亭名为‘望芙亭’。”徐文容笑意盈盈。

众人坐定后,目光投向不远处一池碧波,轻烟袅袅,景色清雅怡人。

“江南山水,正是这般意境,朦胧间流露诗意。”霍启煊低声说道。

众人皆深有感触。

这片江南风光,亭台楼阁遍布,处处洋溢着超然脱俗的气息。

忽然,一阵风掠过,竹林传出沙沙声响。

一缕幽香袭来,仿若有人在竹林深处浅吟低唱。

“这是竹音吗?”霍启煊询问道。

“没错,正是竹林独有的竹音。”徐文容点头笑道,

江南竹林广袤,竹子繁茂生长,当风起时,竹叶便发出沙沙之音,我们称之为竹音。”

“实际上,这种竹音也是传统竹木乐器的起源之一。”徐文容笑容更浓,眸光闪过一抹怀念,

“例如我们桦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便是借助竹子的中空结构,演奏出悠扬旋律。”

“据传箫的发明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伏羲和神农氏,它以竹子或木料制作而成。”

“竹子的节间空腔能形成独 ** 鸣效果,吹奏时,人呼出的气息激发竹筒共振,从而产生空灵悦耳的音调。”

“这种音色与竹林里的竹音十分相近,因此古人巧妙地利用这一特性,创造了箫这种乐器。”

稍作停顿,徐文容继续说道:

“不仅是竹箫,还由此发展出了玉箫。”

“顾名思义,玉箫以美玉代替竹子制成。”

“玉箫虽沿袭竹箫的吹奏方式,但音色更加圆润流畅,是古代阶层地位的象征之一。”

“除箫外,我们还有多种竹制管乐器,例如横笛、排箫、管、笙等,均借助竹材特有的声效。”

“就拿我喜爱的竹萧来说,其清脆流畅的音质源于竹子的中空结构,竹子自身便蕴 ** 特音韵,为先人创造各类竹木乐器提供了灵感。”

“众多竹木乐器的诞生,离不开竹音的独特属性。”

霍启煊专注聆听徐文容的话语,忽然发问:

“浙江省内是否有专事传统音乐的乐团?即使用传统乐器演奏的那种。”

徐文容略显惊讶,随后摇头道:

“目前没有这样的团队,即便有,也仅限于国家级剧院存在,且学习门槛颇高,普通人难以掌握,也没有条件接触。

再者,现代人更倾向于电子琴或钢琴,鲜有人热衷传统乐器了。”

“无论是琵琶、古筝、二胡,还是笙管、编钟,大家更爱听西式的电音与流行情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

“如今,只有在国家大剧院还能见到完整的传统乐器留存与演出。”

“这些乐器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可当下的流行趋势却偏向轻松欢快的音乐形式。”

“像港澳台地区的流行曲目,节奏通常轻快,还融入不少西式元素。

这类轻音乐一经发布便广受欢迎,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然而,这类作品多为稍纵即逝的短命之作,无法与中国传统乐曲相提并论,后者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醇厚。”

“于是,人们渐渐对传统乐器失去兴趣,转而追逐新颖事物。

毕竟,一些乐器技艺要求极高,需长期磨练,如古琴、古筝之类,这对崇尚速食文化的新一代缺乏吸引力。”

随着写意风格在乐坛逐渐兴起,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易上手的吉他和电子琴,而非投入大量时间去钻研传统乐器的复杂技艺。

鲜为人知的是,传统乐器才是展现桦夏民族独特音乐美学与文化精神的最佳载体。

它们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沉淀,其艺术价值远超流行音乐所能企及。

霍启煊注视着徐文容,微笑着提议:

"徐总,何不在横掂建一座乐器展厅?

"

"哦?

"徐文容疑惑地望向他,眼中透着探究之意。

霍启煊笑着继续说道:

"徐总,您在横掂已经成功打造了影视城。

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其中加入一处传统乐器展览区呢?

"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顶尖的工艺大师,专门打造一套高品质的传统乐器。

无论是古琴、琵琶、箫笛,还是别的乐器,都要选用顶级材料,由经验丰富的工匠亲手制作。

"